可变光圈只给 iPhone 18 Pro 版?苹果是在拉开差价还是保护产能?

最近多家媒体与行业爆料指出,苹果计划在 iPhone 18 的高端机型上引入 可变光圈(variable aperture) 技术,但这项光学升级可能只限于 iPhone 18 Pro / Pro Max。可变光圈不是新发明——早在多年前三星就尝试过——但对苹果来说,这一次意味着计算摄影与物理光学又要并行发力。

可变光圈是什么?对拍照和视频有哪些实际好处?

可变光圈允许镜头在不同光照和场景下切换不同的光圈值(例如在强光下缩小光圈以获得更大景深或减少过曝,在弱光下放大光圈以提高进光量),这给静态照片的景深控制、背景虚化(bokeh)以及视频拍摄时对快门/光圈组合的控制带来直接好处。对于需要更好背景分离、或希望在各种光照条件下保持影像动态范围的用户,可变光圈是一个明显的工具升级。

为什么苹果只在 Pro 机型上配备?成本、厚度与供应链三角权衡

从产业链角度看,可变光圈模块比固定光圈的主摄模组复杂很多:需要额外的机械叶片、执行器与更严格的装配公差。多方报道指出,立讯精密、舜宇、大立光等多家供应商已被拉入配套供应链,Besi 等厂商提供用于调节光圈的精密叶片组件,但这些零件会推高成本并在结构上占用更多厚度空间,因此苹果很可能把这一功能先下放给更高溢价的 Pro 机型。

谁来做零件?供应链信号显示分工明确

多条供应链线索一致:舜宇光学(Sunny Optical)与大立光(Largan)会参与可变光圈相关镜头的供应,立讯精密、富士康等则负责模组与执行器装配;Besi 之类厂商则提供精密机械件。郭明錤等分析师早前也提到了相似的供应分布——这些名字在镜头供应链中都非常“重量级”,说明苹果对量产可行性已有较深入准备。

会影响手机厚度与价格吗?——短答:会

可变光圈模组体积与复杂度普遍高于固定光圈,意味着机身后盖的相机模组凸起可能变更(更厚或更大),同时供应链成本上升也会反映在产品定价上。因此只能在 Pro 机型上先行推出,既能控制成本,也能用“独家功能”制造差异化卖点。市场上已有报道称三星在部分机种因厚度与成本考量放弃类似方案——这进一步佐证了苹果为何仅在溢价机型试水。

对普通用户与内容创作者意味着什么?

  • 专业/内容创作者:如果你依赖手机进行专业摄影或视频拍摄,可变光圈在控制景深与在强弱光环境下拍摄时会带来可见改善,值得关注 Pro 机型的实测表现。
  • 普通用户:在绝大多数日常拍摄场景下,苹果已有的计算摄影(多帧合成、智能 HDR、夜间模式)已经能交出优秀的结果——可变光圈带来的增益更多体现在专业场景与创意控制。

竞争格局:三星会跟进吗?

报道也指出,三星在过去曾尝试可变光圈,但后来淡出;如今苹果若把可变光圈作为 Pro 的独占卖点,竞争对手可能会根据市场反应决定是否恢复投入。另一方面,如果苹果对厚度和成本做出合理折中,竞争厂商很可能通过不同的实现路径(软件补偿、光学变焦更大幅度提升等)来应对。

我们能多快看到这项功能?发布时间线与风险

多家媒体与分析师都把 iPhone 18 Pro 系列的发布时间点放在 2026 年秋季 的产品周期,且已有多次供应链泄露与分析师评论支撑可变光圈的可能性。但正如所有复杂光学创新一样,量产良率、厚度与成本控制是能否按时、按量交付的关键变量——苹果历史上会以“先在高端检验再下放”的方式来降低风险

可变光圈是“工具升级”不是革命

将可变光圈加进 iPhone 的产品线对摄影爱好者和专业用户是实打实的提升,但这并非会立刻改变人人都能拍大片的现实——它更多地给了创作者一个更灵活的物理控制手段。鉴于成本与体积限制,苹果把这项技术先放在 Pro / Pro Max 机型,是典型的“先高端试水,再看下放策略”的打法。若你是重度摄影用户,S18 Pro 系列值得关注;若只是日常拍照,苹果现有的计算摄影仍旧非常强大。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