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 Air 失利引发连锁反应:多家国产厂商砍掉“超薄机”计划

近来手机圈出现“一出戏谢幕”的味道:iPhone Air 惨淡的市场表现正在撼动超薄手机潮流。多家媒体信息显示,Apple 这次的尝试并未点燃市场热情,反而让追随者纷纷回头。行业观察者指出,小米、OPPO、vivo 等国内主要 OEM 已暂停推出与 iPhone Air 正面对抗的超薄机型计划,厂商策略出现明显转向。

报道还透露整条供应链的应对:据 The Information,富士康计划在 11 月底前停止所有 iPhone Air 的生产线,而组装商立讯精密早在 10 月就已停产相关超薄机型,原因直指“销售势头放缓”。在产线和备货放缓的背后,是消费者偏好的实质性变化——比起极致轻薄,用户更看重电池续航等实用指标,这使得超薄外观的边际吸引力急剧下降。

供应与技术:A20、2nm 与 WMCM 成为发布时间调整的核心

苹果并未完全放弃 iPhone Air 系列的长期价值:彭博社与业内分析师指出,iPhone Air 仍被视作测试新技术的平台。不过,iPhone Air 2 的发布时间已被推迟至 2027 年春季,部分原因与将用于该机的 A20 芯片 有关——据传 A20 采用台积电 2nm 制程 与 晶圆级多芯片模块(WMCM)封装,产能与良率限制迫使苹果调整产品节奏。马克·古尔曼的报道亦强调,苹果可能选择把 iPhone Air 与 iPhone 18 系列同步在 2027 年春季发布,以更好地管理 2nm 芯片的稀缺供应。苹果内部预计 iPhone Air 年度销量占比约为 6%–8%,因此公司仍将其作为技术试验田,而非短期营收主力。

市场回应与厂商策略的快速转向

面对 iPhone Air 的失败局面,国内厂商迅速调整:一方面,许多厂商将 eSIM 功能作为更普适的卖点,在更多机型上集成 eSIM 而非仅靠超薄设计吸引用户;另一方面,产品线决策也出现务实化——更大电池、更强续航、更低成本的折衷方案开始成为主流选择。行业消息称,厂商更倾向于把研发资源投入到用户确定性更高的功能上,而不是追逐已被市场判定为“小众”的极薄机身。

超薄不是万能,战术应回归现实

iPhone Air 的例子提醒业内:技术炫技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基础。苹果会继续把超薄机型作为试验平台,但对多数国产厂商而言,短期内更现实的选择是放弃高风险的超薄路线,优先优化电池、续航与价格竞争力。未来能否重燃“超薄热潮”,取决于材料、封装与供应链能否真正解决成本与耐用性问题,在那之前,超薄手机或将成为“少数人的玩物”而非大众市场的主流。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