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rPods Pro 3 电池“长短参半”:耳机更能扛,充电盒却缩水了?

“单次听更久,总时长却更短?”——这听上去像脑筋急转弯,但放到 AirPods Pro 3 身上,确实就是苹果给出的官方故事线。根据本次发布的规格信息,单只耳机的续航无论开关降噪都更能“抗造”:

  • 开启 ANC 主动降噪:最长约 8 小时
  • 通透模式:最长约 10 小时

与 AirPods Pro 2 相比,这是实打实的提升,尤其通勤、办公一整段拉满降噪的用户,会立刻感知那种“再多一集播客”的幸福感。😌

但“总续航”掉头向下:24 小时 vs 30 小时 ⏳

惊喜的另一面,是充电盒加持后的总续航。苹果给的数据很直接:

  • AirPods Pro 3 + 充电盒:最长约 24 小时
  • AirPods Pro 2 + 充电盒:最长约 30 小时

也就是说,你单次外放更久,但充电盒补给更少。如果把耳机看成小水杯、充电盒看成背包里的水壶,Pro 3 的小水杯更大了,可水壶却瘦身了。结果就是:出门在外,你得更频繁把耳机塞回盒子“灌水”,盒子也会更早见底。🤏

“为啥缩水?”两种合理猜测(基于规格与结构推断)🧩

官方没有展开解释,但基于重量、结构与芯片信息,有两条合理路径可参考:

  1. 充电盒电池更小:新盒子更轻,多半意味着电池容量下调;
  2. U2 芯片占空间/耗电:Pro 3 充电盒内加入了苹果的 U2 芯片。要么它本身功耗更高,要么它在几乎相同外壳体积里挤占了电池空间,双向都可能导致总续航缩短。

这两点都来自参数层面的合乎逻辑的推论,与“耳机单体更省电、盒子供给更少”这条主线并不矛盾。📉

实际影响:从“4 次满电”到“大约 2 次” 🔁

按苹果给出的总时长,消费者侧的体验差异可以粗略落地为:

  • Pro 2 时代:充电盒最多能帮耳机“充满”约 4 次
  • Pro 3:充电盒大概只能完成约 2 次完全充电,电量就差不多见底了。

这意味着短途通勤、办公室场景,Pro 3 的“单次长续航”很香;而长途飞行/通宵赛事这类需要盒子反复回血的使用者,可能更容易把盒子电量掏空。✈️

新功能加持:心率、助听器级通透模式,续航仍有优势 ❤️‍🔥

与功能一起长大的,还有续航表现的“精细账”:

  • 心率传感器开启的情况下,Pro 3 仍比 Pro 2 多约半小时的可用时长(同场景对比);
  • 助听器式通透使用场景下,单次可达约 10 小时,这对有辅听需求、全天佩戴的人群非常关键。

一句话:耳机本体续航的“绝对值”确实更能打,只是“充电盒可回血的次数”缩短了。功能派会微笑,重度移动派要算总账。🧮

从这次的规格看,苹果把“舒适长听的一口气”留给了耳机本体,把“多次回血的底气”从充电盒挪走了。设计取舍是否合理,得回到你的日常——你是“耐力跑选手”,还是“补给站选手”?🏃‍♂️⛽

💬 最后一问:如果两者不能兼得,你愿意用“更长单次聆听”换“更少盒子补给”吗?评论区见!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