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是否会放弃体量更轻、更薄的 iPhone Air 形态?最新行业消息显示,这一选项短期内并未从苹果的产品路线图中被剔除。根据 摩根大通 对苹果至 2027 年 产品计划的整理,iPhone Air 2 和 iPhone Air 3 已被列入预测——分别预计在 2026 年 与 2027 年 推出。与此同时,机构观点与供应链传闻却呈现明显分歧,行业内围绕 iPhone Air 的市场命运展开热烈讨论。📱💬
市场表现与中国反应
在中国市场,iPhone Air 一度获得意外的积极反响,主要因为该机型在部分中国市场支持 eSIM,这在此前 eSIM 尚未广泛普及的环境下形成了差异化吸引力。📶🇨🇳 有观点认为,中国市场对轻薄机型的接受度以及运营商/管控层面对 eSIM 的开放,短期内为 iPhone Air 提供了显著需求支撑。然而,这种地区性热度能否转化为全球规模的销量增长,仍需观察。🔎✨
机构分歧:摩根大通 vs 日经 / KeyBanc
摩根大通与 TD Cowen 的分析侧重于供应链与出货预测,TD Cowen 继续维持对 iPhone Air 的生产节奏估算,称 2025 年 Q3 生产 300 万台、Q4 生产 700 万台,显示机构至少在短期内并未放弃 Air 形态的商业价值。📈👷♀️
但与此同时,KeyBanc 的调查结果与 《日经亚洲》 报道则传递截然不同的信息:KeyBanc 指出 消费者对 iPhone Air 的需求有限,且“人们不愿为可折叠或超薄机型支付溢价”;日经则报道苹果正在缩减 iPhone Air 的产能订货,并将资源向 iPhone 17 系列其他机型倾斜。📉📰
这种对立反映出两类数据来源的差异:一方侧重供应端与合约订单,另一方根据市场调查与库存动向得出需求疲软的结论。⚖️
供应链信号与郭明錤的观点
著名分析师 郭明錤 也加入了讨论,他援引供应链消息称,大多数 iPhone Air 的供应商预计将削减超过 80% 的产能,这一说法无疑给市场预期带来更强烈的下行风险信号。🔧⚠️
供应链层面的裁剪通常反映了订单波动或苹果内部对销量前景的再评估;但需要指出的是,供应商传闻并不总是等同于苹果最终战略调整,因为苹果经常根据区域需求与长期策略灵活调配产能。🔄
综合判断与展望
综上所述,当前关于 iPhone Air 系列未来 的判断并不统一:摩根大通与 TD Cowen 基于供应链与订单数据倾向于继续保留 iPhone Air 路线;而 KeyBanc、日经 与 郭明錤 则从需求与供应商反馈角度提示风险。两方的差异意味着市场短期将维持高度不确定性。⏳
结论上看,除非出现显著的销量崩塌或苹果自行宣布停产计划,否则 iPhone Air 2(2026)与 iPhone Air 3(2027) 仍有较大概率进入市场路线图。苹果可能会根据不同地区(例如中国对 eSIM 的接受)进行差异化投放,或通过调整产量来最小化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