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彭博社最新报道,苹果公司原计划的 18 英寸可折叠 iPad(业内常称“巨型可折叠屏”)已被推迟,发布日期可能从此前预期的 2028 年延后至 2029 年甚至更晚。消息来源称,延期并非市场策略调整,而是源自一系列尚未解决的工程难题:最突出的是大尺寸柔性 OLED 屏幕的折痕控制与整机重量限制。苹果官方尚未对外发布正式声明,但行业内供应链和面板厂的进展数据是判断推迟可能性的核心依据。
工程难题:折痕、重量与可靠性
与手机或小尺寸可折叠设备不同,18 英寸级别的柔性面板在折叠处承受的机械应力显著增加。报道指出,苹果在若干早期原型机上观察到明显的折痕痕迹,而这些痕迹会影响显示均匀性与触控体验。为解决该问题,苹果与三星显示器在材料层、薄膜结构、应力分散与中框设计方面多轮试验,但目前仍难以在大面板上同时兼顾显示一致性、耐用性与良率。
另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重量——有内部原型机样机测得重量约 3.5 磅(约 1.6 千克),这接近某些 MacBook Pro 的重量,而远高于当前 iPad Pro 的 1.3 磅级别。对用户而言,合上的“巨型 iPad”可能在携带与握持感受上更接近笔记本而非平板,这在产品定位上提出了新的挑战:苹果需权衡便携性与大屏带来的生产力优势。
供应链与面板合作:三星在前线
消息称,苹果正与三星显示器保持密切合作,目标是将折痕最小化并提升折叠面板的可靠制造率。实现这一目标通常涉及多项技术组合:改进柔性基板材料、优化中框(glass mid-frame)与铰链结构、提升封装工艺(如 COE、ClearOC 等)以及在面板生产线上降低微小缺陷产生几率。任何一项工艺上的缺陷都会放大到整机良率与成本上,进而影响最终售价与上市节奏。
业内人士指出,大尺寸柔性 OLED 的良率曲线通常比小尺寸面板更为陡峭,因此更易导致批量化进程被延迟。苹果对产品可靠性的高标准也意味着其难以接受“先量产再优化”的策略,这与部分国产竞争对手在初期以更低良率试水市场的做法不同。
与竞品的比较:华为已先行一步,但仍有差距
值得注意的是,华为在 2024 年推出了 18 英寸的 MateBook Fold(仅在中国市场发售),并将售价定在约 3,400 美元。华为的产品为苹果提供了现实参照:MateBook Fold 在上市时重量明显低于苹果所测试的原型,但两者在可用性、生态与全球供应链支持上仍有显著差异。华为走在市场前列意味着苹果若要推出同级别设备,其在工业设计和用户体验上必须实现明显超越,方能支撑苹果一贯的高定价策略。
另一方面,竞争对手在先期试水时更多采用“市场验证+快速迭代”的策略,而苹果倾向于在进入市场前确保用户体验成熟稳定。此差异也解释了为何苹果可能选择推迟而非仓促发布。
定价与市场定位:谁会为 3,900 美元买单?
报道中提到,一旦量产并上市,这款“巨型可折叠 iPad”售价可能高达约 3,900 美元。如此定位将其置于高端专业设备范畴,目标用户可能为创意工作者、设计师、影像制作人或需要超大便携屏的企业用户。然而,高昂价格、较重机身与在便携性上的妥协,将对其市场接受度构成考验。
苹果近年来在可穿戴与沉浸式硬件(如 Vision Pro)的定价与定位上显示出愿意为领先技术收取溢价的倾向,但也在项目上展现出“必要时止损”的决心(例如某些项目被取消或重新评估)。因此,若工程难题长期无法攻克,苹果也并非没有放弃或改期的可能。
雄心与现实的博弈
苹果对可折叠大屏设备的兴趣反映出其在硬件创新上的长期布局:通过更大更灵活的屏幕形态,尝试将 iPad 的生产力与 Mac 的工作流程进一步接轨。然而,技术层面的困难提醒业界:硬件创新并非只靠概念和供应链话语权就能实现,材料科学、制造工艺与良率控制往往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短期内,苹果推迟 18 英寸可折叠 iPad 的决定既是工程现实的反映,也是其对品牌与用户体验承诺的一种自我约束。未来数年,若材料与中框、铰链技术取得突破,这一产品或将重新回到发布日程;否则,它可能成为苹果技术探索史上的一次“折叠式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