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轮基准测试把苹果新一代 SoC M5 推到了显微镜下:尽管 M5 的 CPU 核心数(10 核:6 性能 + 4 能效)只有老款 M1 Ultra(20 核:16 性能 + 4 能效)的一半,但在 Geekbench 6 的实测中,M5 的单核得分表现远超 M1 Ultra,而多核成绩仅慢约 4.95%。这意味着苹果在单核架构和频率优化方面取得了极大进步,把“桌面级多核优势”以更小的芯片体积逼得非常接近。下面分四部分解读这一现象的技术细节、原因与影响。🚀
实测数据与基本对比:数字很直观
来自公开跑分数据库与拆解社群的对比表明(以 M5 在 MacBook Pro 上的高频版本作对照):
- M5(MacBook Pro 版):单核 4,263;多核 17,862;性能核心主频约 4.61GHz;L2 缓存约 6MB。
- M1 Ultra:单核 2,387;多核 18,792;性能核心主频约 3.22GHz;L2 缓存约 4MB。
换算结果:M5 单核得分约为 M1 Ultra 的 178.6%(即单核提升约 +78.6%),而多核为 M1 Ultra 的 95.05%(即多核落后约 -4.95%)。这一组合在行业层面既令人惊讶又启发深思:单核强到可撼动老一代旗舰多核优势,同时以更少核心实现接近的多线程吞吐。

为何会出现“少核却接近多核”的情况?关键在主频、缓存与功耗策略
这并非纯属偶然,背后至少有三大技术原因:
- 更高主频与架构优化:M5 的性能核心频率(实测高频约 4.61GHz)远高于 M1 Ultra 的 3.22GHz。更高的主频直接拉升单线程能力,尤其是在短时爆发负载下优势明显。
- L2 缓存扩容:M5 的二级缓存从 4MB 提升到 6MB,缓存容量的增加有助于减少对更慢内存的访问,从而提高每周期指令吞吐与延迟敏感工作负载的表现。
- 能耗与散热曲线差异:尽管核心数量较少,M5 在功耗/热设计(尤其在风冷 MacBook Pro 中)上被允许维持更高的长期频率;同时,苹果通过芯片内部的能效核心与神经加速器协同,缓解部分并行算力的压力。
总之,苹果通过频率、缓存与芯片级微架构优化,把“每核性能”推到了新高度,从而以更少核心赢得更高的单线程效率,并在多核负载上保留了相当竞争力。
对实际使用意味着什么?从桌面到创作工作流的影响
- 日常与交互体验:单核性能是响应性、界面流畅度与许多软件单线程路径体验的关键。M5 的单核优势将直接体现在打开应用、编译小模块或完成短时任务的流畅性上。
- 创意与并行工作负载:多核仅落后约 5% 意味着在视频渲染、3D 渲染等高度并行任务上,M5 所搭载的机器在多数场景下能提供“接近台式工作站”的表现,尤其当考虑到更低功耗与更轻薄的机身带来的便携性。
- 能效比与散热:更少的核心往往带来更优的能效密度,短期内用户可获得更好的续航—尤其是在 iPad Pro 等被动散热平台上,苹果会为不同设备设定不同频率曲线以平衡发热与续航。
对多数创作者而言,这意味着便携设备的工作能力进一步逼近传统工作站,使得“在路上完成大片渲染或训练小型模型”变得更现实。
商业与研发意义:苹果芯片路线的演变与未来展望
M5 的表现反映了苹果在 SoC 设计上的两条重要思路:一是单核/每核性能优先,二是通过系统整合(统一内存、神经引擎)优化实际体验。苹果并未只追求“核心堆叠”,而是更注重“每核价值”。这带来两方面扩展意义:
- 产品分层更灵活:苹果可以用同一基础版图,透过频率、缓存与微代码配置,衍生不同档位(如 M5 / M5 Pro / M5 Max),既节约制造成本,也维持型号间的性能区隔。
- 对竞争者的策略压力:英特尔/AMD 在单核性能与能效上将面临新的比对标尺;而高性能计算市场上,苹果以更小芯片实现接近 M1 Ultra 的多核吞吐,可能改变笔记本与便携工作站的市场边界。
至于未来:若 M5 Pro / M5 Max 引入更多核心或模块化设计(比如把 CPU/GPU 模块拆分),我们有理由期待多核领先幅度被重新拉大;但就当前而言,M5 已足以改变“便携即牺牲性能”的传统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