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最新传闻,苹果首款可折叠 iPhone(传称 iPhone 18 Fold)在材料选择上可能会走一条“混合金属”路线:机身框架将同时采用 铝和钛合金,以在 重量、强度与散热管理之间取得平衡。分析师 Jeff Pu 在给投资者的报告中提到这一点;外媒 9to5mac 援引了该报告的要点,并补充了此前业内观察者(包括郭明池等)的相关线索。下面把传闻里的技术动因、工程挑战、时间表与潜在影响逐项拆解。🔍
为什么要用铝+钛的混合方案?
苹果在过去几年已经把钛用于高端机型(如 iPhone 15 Pro、Apple Watch Ultra),但今年 iPhone 17 Pro 在散热权衡上又重新采用了铝材料。传闻称 iPhone 18 Fold 将采取混合金属设计,其背后有几个明确的工程逻辑:
- 钛:高刚性与耐久 —— 可折叠铰链需要承受大量重复机械应力,钛在强度与抗疲劳性方面优于铝,能提高铰链与框架的长寿命和抗变形能力;
- 铝:轻量与良好散热 —— 铝的密度更低,并且在制造成本与热扩散上有优势,有利于控制整机重量并改善热管理;
- 两者互补:以钛保障关键受力部位,以铝做其余结构,从而把重量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同时提升可靠性与持续散热能力。⚖️
简言之,混合材料能在“耐用性 vs 重量 vs 散热”这三角目标中找到更优解。
铰链、指纹与生物识别:硬件设计的连锁反应
可折叠手机的铰链是工程重点:它承受弯折与轴向力,且还要保证屏幕折叠后对齐与耐久性。行业分析师郭明池(文中亦有讨论)此前曾指出,苹果或将使用钛和不锈钢做铰链关键部件。钛在这类应用中能显著提高组件抗疲劳性与尺寸稳定性。
另一个有趣的细节是生物识别方案的变化:有传闻称可折叠机型将放弃 Face ID,改用 Touch ID 作为主验证方式。这一变化可能与铰链与屏幕布局有关,也可能是为了提升折叠态下的易用性与传感器可靠性。
屏幕尺寸与定位:5.5″ 外屏 + 7.8″ 内屏
传言中 iPhone 18 Fold 的 外屏约 5.5 英寸、内屏约 7.8 英寸。这样的尺寸组合旨在既保留“便携单手外形”(外屏可做日常通讯使用),又在展开后提供接近小型平板的媒体消费与生产力空间。市场定位上,这款设备将既面向内容消费,也兼顾创作与多任务使用场景。📐
产能与时间线:富士康已进入导入阶段,预计 2026 年下半年量产
Jeff Pu 的报告以及供应链消息显示,富士康已将 iPhone Fold 的导入流程启动。初步时间线指向 2026 年下半年进入量产,并可能在 2026 年底正式发布(有报道称或在 iPhone 18 发布后不久推出,约 9 月以后)。当然,这类新品的导入与爬坡往往会受制于铰链良率、显示面板供应与装配工艺的复杂度,时间节点仍有不确定性。⏳
对苹果产品线与市场的意义
- 战略层面:如果 iPhone Fold 成功,苹果将正式进入折叠屏的新细分市场,这不仅是硬件的扩展,也将推动 iOS 在折叠交互、多窗口与多任务体验上的进一步演进。
- 产品差异化:混合金属结构与可能的 Touch ID 布局会让这款机型在耐用性与使用方式上与现有 iPhone 系列区分开来。
- 风险与挑战:钛的加工成本、铰链良率、屏幕折痕与系统级折叠体验都是苹果必须攻克的工程难点。
一次“重量—强度—散热”的工程平衡
把钛作为结构与关键铰链材料、铝作为其余机身材料来做混合机身,代表了一种务实的工程折中——既能提升耐久性,又能把重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同时改善热性能。若供应链与软件适配配合顺利,iPhone 18 Fold 有望成为苹果产品线上的一个重要创新节点;相反,任何材料或装配问题都可能延迟发布或影响量产良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