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rPods Pro 3“贴得稳”,但有点“太上头”?用户称心率传感器磨到出血

有些产品一上来就赢在“存在感”。AirPods Pro 3 就是这种——刚上市就冲上热搜,只是热搜的关键词不太体面:心率传感器导致耳朵疼、起压疮,甚至出血。👂🩸
先别急着下定论,我们把信息摊开讲清楚。

新技术带来的“旧麻烦” ⚙️

这代 AirPods Pro 第一次把心率传感器塞进了耳机本体。原理不复杂:利用光电容积描记(PPG),以 每秒 256 次的频率采样血流,进而估算心率。听上去很专业、也很“健康”,但代价是结构必须变化:传感器要贴皮肤,还得“稳”。
问题就卡在这个“稳”字上——Reddit 上不少用户反馈,佩戴一段时间后耳屏处会出现压痛,严重的甚至磨破、出血。如果你以前戴 Pro 2 习惯了那种“轻轻挂着”的松垮感,Pro 3 的“稳固贴合”会让你立刻感到不同。这也让人纠结:精准心率数据值不值得用耳朵的舒适来交换?🤔

传感器位置与“压力点”的博弈 🎯

焦点在耳屏——也就是耳朵里那块小软骨。根据用户描述,心率传感器所在区域厚度基本固定,不是靠更换耳塞就能完全缓解的那种。“五副尺寸耳塞”确实能改善密封与稳定,但无法改变传感器凸起与耳廓结构的硬碰硬
这套设计逻辑很清晰:运动时不掉 🏃、传感器与皮肤持续贴紧、心率读数更稳定。但真实体验却告诉我们,每个人耳朵形状差异太大,“更稳”在一些人耳朵里,就成了“更硌”。不少人也在想:如果日常只是通勤办公 📱,有必要忍受这种“运动级贴合”吗?

这不是“化学过敏”,更像“机械摩擦” 🧪➡️🔧

AirPods 引发皮肤问题并非新话题。过去 Pro 1/Pro 2 的个别案例,多指向接触性过敏(材料、涂层、清洁剂残留等),表现为红斑、瘙痒,严重会发炎。
这次的投诉性质不同:更多指向机械层面——传感器或结构突出+稳定压迫导致的摩擦/压疮。化学过敏可以靠材质与工艺改良,但要是结构本身压着耳屏,就很难靠小修小补解决。有人甚至担心,这意味着未来类似的健康传感器进入耳机,会不会都存在个体化的“人体工学门槛”?🤯

怎么看、怎么选、怎么用 🛠️

对于准备入手或已经入手的用户,有几点实用提醒:
第一,先试戴、再决策。最好长时间试(至少半小时以上 ⏱️),模拟你真实的使用场景,看耳屏是否出现压痛。
第二,不要把希望都寄托在耳塞上。五种尺寸可以优化密封,但如果传感器位置刚好压在你耳廓敏感区,换塞的作用也有限。
第三,佩戴策略要分场景。运动时追求稳和准 🏋️‍♂️,日常通勤时尽量轻松佩戴,不必强求“运动级贴合”。
第四,别硬扛。轻微不适就要注意,如果出现压痕、红点甚至渗血 🚫🩸,立刻停用。
毕竟,健康传感器的价值再大,也不该是以流血为代价去换来的。到底是“测得更准”重要,还是“戴得更舒服”重要?这恐怕才是 AirPods Pro 3 引发争论的核心。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