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最新超薄机型 iPhone Air 刚刚登场,就在续航表现的擂台上迎来了一场焦点对决:YouTuber PhoneBuff 将 iPhone Air 与三星 Galaxy S25 Edge 放上电池耗电机,做了同样条件下的“混合使用模拟”测试。结果非常接近,但在最终总时长上,Galaxy S25 Edge 微弱领先一秒,以 25 小时59 分钟略胜于 iPhone Air 的 25 小时58 分钟——这场“秒杀”既戏剧化又耐人寻味。📱⚖️
电池对决的硬件背景:芯片与屏幕的“能源算术”🔋
本次测试里,iPhone Air 的硬件配置并不薄弱:配备了 C1X 5G 调制解调器(苹果宣称该芯片在性能与功耗之间有更佳平衡)以及公司自研的 N1 无线芯片,并搭配 LTPO OLED 屏幕——按理说,这几项组合应当能很好地弥补 iPhone Air 的物理电池容量不足。
然而,测试显示,在长时间复杂工作负载下,更大电池的物理优势依然会派上用场。这是一个老生常谈却又每次都值得讨论的命题:硬件的能效(比如芯片与屏幕的省电设计)与电池容量之间,到底哪方在日常使用中更“值”?不少朋友会说“我更看重续航,就算厚一点也无所谓”,也有人坚持“薄即正义”,你是哪派?🤔
测试流程与关键差异:扬声器与日常应用的能耗陷阱🔍
PhoneBuff 的测试流程涵盖通话、邮件、浏览、游戏和地图等多场景,以 200 尼特亮度为基准,并按相同配置运行。一个被反复提及的细节是:iPhone Air 仅配备单扬声器,而 Galaxy S25 Edge 采用立体声扬声器。在音量相同的情况下,单扬声器需要更大的输出功率以匹配立体声的音量,这意味着在多媒体播放或视频通话等场景里,iPhone Air 可能会因为扬声器输出更高而多消耗一些电量。
这点引发了另一个有意思的话题:厂商在设计轻薄设备时,是该优先考虑音质与立体声体验,还是把每一毫克空间留给电池?不少发烧友会为音质买单,但普通用户可能更在意一天能否不用充电。你愿意为了更好听的声音牺牲一点续航吗?🎧🔋
场景表现:谁在何时占优?应用层面的能耗差异📊
在 PhoneBuff 的多项环节里,起初 iPhone Air 在“1 小时通话测试”中表现良好,但在浏览器环节、地图导航(需持续使用 Wi-Fi 适配器与 GPS)以及待机对比中,Galaxy S25 Edge 开始显示出优势。有趣的是,在《阿尔托的冒险》这类对性能要求不高的游戏中,iPhone Air 仍能缩小差距,但游戏后续的性能下降提示我们,持续负载会暴露设备的散热与功耗管理差异。
综合来看,两款手机的差距并不大:
iPhone Air 的活动时间 9 小时58 分钟、待机 16 小时、总计 25 小时58 分钟;
Galaxy S25 Edge 则是活动时间 9 小时59 分钟、待机 16 小时、总计 25 小时59 分钟。
数字上看似“平局”,但那多出的每一秒对市场宣传和用户心理都有放大效应。📈

效率与容量的权衡,别只看标签🧾
PhoneBuff 将结果描述为“最终以平局结束”,但从产品策略角度看,我们更倾向于认为 Galaxy S25 Edge 以更大的电池容量赢得了决定性一秒——哪怕只是象征性的领先,也说明了在当前手机设计赛道上,容量依然能打动场景化使用的现实差异。换句话说,即便苹果在芯片与无线模块上做了大量功耗优化,面对同等使用场景,物理电池的“冗余”仍然是稳妥的胜算。
那么问题来了:你会为了更轻薄、更好看的机身去牺牲那点续航优势吗?或者你宁愿机身厚一点、电池更耐用?在评论区告诉我你的选择与理由——最诚实的用户声音,才是真正值得厂商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