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 Air 的“脆弱论”被打脸?JerryRigEverything 的弯折实测告诉你真相

苹果把今年最薄的 iPhone 命名为 iPhone Air,厚度只有惊人的 5.6 毫米。一时间,“弯折门重现”的讨论又跑上了热搜——毕竟谁也不想把千元机当成一次性艺术品。最近,知名测试者 JerryRigEverything(Zack Nelson)对 iPhone Air 进行了他标志性的耐久一条龙测试:划痕、弯折、极限施压,甚至把“把玩式虐待”做到极致。结果让人有点意外,也值得我们好好聊聊这台号称超薄又坚固的手机到底值不值得买。👇

耐刮试炼:Ceramic Shield 2 的真实表现 🪄

在常见的划痕测试环节,iPhone Air 的第二代 超瓷晶(Ceramic Shield 2) 表现得相当亮眼——直到莫氏硬度到达较高等级才出现明显划痕。这是苹果在宣传中强调的“更坚固屏面”确实带来的直观效果。不过,Jerry 在测试中也指出,苹果的防反射涂层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神奇”,在强光下仍会有眩光问题,这会影响日常视觉体验。

弯折挑战:钛合金中框到底有多硬?🔩

进入弯折测试时,JerryRigEverything 用力施压,iPhone Air 的钛合金中框(Grade 5 钛)展现了应有的韧性:从背面加力几乎看不到永久变形,从正面弯曲虽然有形变,但手机多数情况下能“回弹”回原状。换句话说,轻薄不等于脆弱,这也是苹果用钛材和新结构设计换来的红利。

但别高兴得太早:测试者并不是轻轻一捏就结束,而是不断升级手段,甚至采用加力设备来逼近极限。这种“实验室级别”的折腾虽然很虐,但也把手机的安全余量暴露出来。于是问题来了:你日常真的会遇到这种强度的折弯风险吗?或者,说到底是否该把手机买到“裸机秀”的标准?不少人觉得买手机就要配壳,安全感可不是白来的。

极限施压:216 磅的那一刻 📉

在某次极限试验中,测试者用起重机秤模拟高强度压力,直到约 216 磅(约 98 公斤) 的力量时,iPhone Air 出现了前玻璃破裂和框架变形,随后手机无法恢复原状。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在这种极限情况下,后玻璃仍未碎裂,整机在某种程度上还能工作——这点很难不让人感到惊讶。

这给我们两个启示:一是日常使用中遭遇如此极端场景的概率极低;二是设计上的冗余和材料选择确实在关键时刻保护了核心部件。但有些人会反问:如果你不是极端用户,为什么要为这样的“极端健壮性”买单?是否值得为更轻薄的外形牺牲可能的修复便利?这些都值得在评论区掀起讨论。

购物建议:轻薄派还是稳妥派?📦

iPhone Air 在 JerryRigEverything 的测试里,整体表现超出许多人预期:轻薄并不等同于脆弱。钛中框和二代超瓷晶面板确实提升了抗弯和抗刮性能,但问题也并非全无——防反射涂层并不完美,且在极端压力下仍会失守。

所以,对你我的建议是这样的:

  • 如果你追求极致便携、且平时注意保护、喜欢“裸机”美学,iPhone Air 可以放心考虑;它不是玻璃娃娃。📱
  • 如果你习惯粗放使用、常常把手机往包里丢或工作环境较为苛刻,带个高质量保护壳和贴膜仍然是明智之举,因为那能显著延长外观寿命并降低维修风险。🛡️

最后抛个话题给大家:你会因为“超薄却耐用”的广告语而直接换机,还是更相信实际测评(像 JerryRigEverything)再决定?在评论区说出你的立场,让我们把理性和情绪都聊出来吧!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