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通又来“烧脑”了:Quick Charge 5 Plus 登场,140W 快充承诺“无发热”?

高通今天把老朋友 Quick Charge 拉了个升级线——Quick Charge 5 Plus 正式亮相,口号看起来有点科幻:更快、更凉快、更护电池。咱们先把最重要的数据摆出来,别急着下结论:

  • 官方宣称:支持 20V / 7A,峰值可达 140W
  • 目的:在大功率下降低设备温度、改善电池健康并维持稳定充电性能。
  • 向下兼容:支持过往 QC 标准,一路回到 Quick Charge 2
  • 兼容性:继续与 USB-PD / PPS 生态友好,理论上也能被非骁龙平台设备使用(联发科、Exynos、Tensor 等)。
  • 上市节奏:支持该标准的设备会在本月晚些时候的 骁龙峰会(Snapdragon Summit) 上亮相,配件则预计今年下半年推出。

简单来说,高通这次想做的是:把“充电更快”这件事做成“充电更稳、更不烫手、更不伤电池”的生意。听起来挺暖心的——但我们也得把旁边的事实一并搬出来比对。

这不是“首创”路线:一加的低压大电流思路已在实践 🧪

文章里特意点出了一个重要对比:一加(OnePlus)的 SuperVOOC 方案走的是更低电压 + 更大电流的路径(比如 120W = 11V/11A,或 80W = 11V/7.3A),这条路已经被实际机型验证能抑温降热。高通的 QC5 Plus 虽然也强调通过“电压/电流配比”来降低发热,但并不是市场上第一个这么做的玩家。

高通能带来的优势在于:

  • 规模与标准化——Quick Charge 与 USB-PD/PPS 的兼容,意味着生态更广;
  • 芯片级集成——靠高通的供应链和行业影响力,推广速度和普及度可能更快。

你更信任厂商定制快充(如一加)还是标准化的厂商级方案(如高通)?哪个更有利于长期电池健康?

“无发热”真的能做到吗?——理论 vs. 实际体验 🧐

高通表示,QC5 Plus 在 20V/7A 的工作点下能更高效传输功率、降低充电时的温升。但别忘了:充电发热来自多环节——电池本身、充电管理芯片(PMIC)、线缆、保护电路、甚至壳体设计都会参与其中。把“发热”完全归咎于充电协议,或简单用一个数字覆盖,是不够严谨的。

现实世界中,机型的散热设计、软件调度、厂商对充电曲线的调教,往往比协议本身更决定体验。因此我们期待 QC5 Plus 能带来更好的基线(尤其在支持厂商认真调校的前提下),但用户体验仍会因机型差异而千差万别

生态向好:向下兼容 + 跨平台支持 = 更容易普及 🌐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Quick Charge 具有长期的市场根基。它与 USB-PD/PPS 的兼容,使得 QC5 Plus 能更容易被充电器厂商、线缆和手机厂商采纳。高通还特别提到:即便是非骁龙平台,设备也能获得类似体验——这对整个行业的统一性与消费者便利性是利好消息。

不过,兼容并不等于“完美体验一致”。不同设备的 PMIC、散热架构、软件策略都会影响最终表现。简单来说:标准化铺路,但好体验靠厂商来把控

Quick Charge 5 Plus 的发布,标志着高通在 100W+ 快充领域再下一城:140W(20V/7A)的承诺、降低发热与保护电池的目标、以及向下兼容与跨平台支持的生态布局。它并非首创“低压大电流”思路,但凭借高通的市场影响力和兼容策略,确实有望把更“温和”的极快充电带给更多人。最终,体验好不好,还是要看手机厂商的实际调教与散热实现。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