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 年的 Mac 外观也许还是那张熟脸,但里子会换成一套更“能打”的结构。最新消息显示,苹果准备在 M5 芯片上启用 LMC(Liquid Molding Compound,液态模塑料) 封装材料,由台湾 长兴材料 独家供应;更关键的是,这套材料与 台积电 CoWoS(Chip-on-Wafer-on-Substrate)规范对齐,相当于把“地基”先浇好,后面盖高楼(更强的 M 系列多芯片)就顺理成章了。📈
先别急着吐槽“这不还是换材料吗”。在先进制程面前,封装往往决定“能跑多快、跑多久、发不发热”。苹果这一回的算盘,不是只为 M5 提升个 5%—10% 的性能,而是为 M6/M7 的“多芯片拼装”提前铺路:更高的带宽、更低的延迟、更好的热路径,把多芯片做成“像一颗大芯片那样协同”的基础。换句话说,M5 是“施工许可”,M6/M7 才是“现房交付”。
为什么从 InFO 改走 WMCM + LMC?
苹果 A、M 芯片这些年大量使用 InFO(集成扇出),轻薄、省成本,是一代神技。但 AI 与高性能计算的需求飙升,单颗 SoC 的“平面”扩展已经接近上限,必须向“多芯片”与“更密互连”走。
这次的 WMCM(晶圆级多芯片模块) 路线,配合 LMC 的 MUF(Molding Underfill,模塑底部填充) 工艺,把底部填充与模塑合并处理,既削减材料损耗、也提升制造效率与结构强度。对用户的直接好处是:在同样的外观和重量下,更稳的高频运行、更好的持续性能,以及 更可控的发热。🎯
别忘了,2nm 时代(A20 已在 iPhone 18 上押注,M 系列也将跟进)晶圆动辄 3 万美元,试产良率也就传闻的 60% 左右。提升封装良率、压住材料与报废成本,是“每多1片良品=多卖几十万台机器”的真金白银;这也是苹果敢押“先上材料、后上 CoWoS”的底气。
(顺带一问:你更在意“未来可扩展”带来的峰值潜力,还是“当下稳定”的低温与长续航?)
不是立刻 CoWoS,但已“CoWoS-ready”
郭明錤的说法很明确:2026 年的 M5 Mac 并不全面采用 CoWoS。这点务实——CoWoS 的成本与良率压力不小,直接上来“全系堆料”并不合算。苹果选择先把 LMC 拉进产线、把材料体系与制程团队对齐 CoWoS 规范,等到 M6/M7 再按产品定位逐步导入 CoWoS / 甚至 CoPoS(Chip-on-Package-on-Substrate)。
这一步到位地“兼容未来”,意味着 M5 时代就能在 散热路径、封装强度、产线效率 上拿到即时收益,同时把后续多芯片堆叠(比如更大的统一内存、更宽的互连总线、更多 NPU/ GPU tile)的路线打通。对于要跑 本地 AI 模型训练、4K/8K 多轨剪辑、复杂 3D 渲染 的专业用户,带宽与延迟的改善会比“单核多 3%”更有体感。🧠
供应链的微妙位移:从日系到台系
这次 长兴材料“击败”日本 Namics、Nagase 拿到独家供应,本质上是苹果在“把先进材料的棋子往家门口挪”。地缘供应安全先不谈,研发协同与迭代速度是关键:当你要把封装当“架构的一部分”打磨时,材料供应商越能跟着你的产品节奏转圈,越可能在一年一迭代的 Mac 节奏里抠出稳定性与良率。
你觉得苹果这波“台系替代日系”,主要是供应安全,还是成本议价?
与 A20 的“前后呼应”:移动端先打样,Mac 端吃红利
产业链口径还提到:A20 系列(iPhone 20 周年纪念款关注度更高)也会做工艺与封装层面的变更。移动端体量大、产品周期短,先在 iPhone 上把新材料/新流程跑顺,再把“成熟过的工艺包”端到 Mac,能降低 Mac 平台的首次采用风险。于是你会看到一个“从小到大、从薄到厚”的节奏:iPhone 先吃小步快跑的红利,Mac 再吃多芯片、长时负载的红利。📦
用户侧的“可感升级”
把工程术语翻译成人话,M5 这一代你大概率会感知到:
- 重负载下更稳:渲染/编译/多模型推理时频率拉得更高、掉得更慢;
- 更友好的热噪:风扇策略不至于“忽冷忽热”,同场景下温感更低;
- 一致性更强:长期使用后的性能回归更小,持续输出不“抽风”。
这对“日更视频、常年跑设计、偶尔训个小模型”的创作者和开发者,实际远比一次性的大跑分更重要。
产品节奏:M5 延后、M6 或年内接棒?
爆料还提到,M5 上市时间较原计划略有推迟,预计将随 2026 年初 MacBook Pro 一起发布;而 2026 年晚些时候,不排除会看到 M6 的升级款登场。看似“同年双芯”,实则对应不同定位与导入深度:前者把 LMC/WMCM 站稳,后者按机型与成本逐步试点 CoWoS/CoPoS。
最后一个灵魂拷问:如果 M5 是“把地基打好”,M6/M7 才“盖高楼”,你会等一等,还是先上车吃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