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把内存与闪存“拆包”给五家厂商了:为冲击上涨的成本做足准备

苹果就要在 9 月 9 日的 “Awe Dropping” 大戏上把 iPhone 17 系列端上台面了——但舞台后面的算盘声已经响得很洪亮。根据 X(前 Twitter)账号 @Jukanlosreve 转发的一份花旗(Citi)综合分析,苹果为了对冲关税与零部件涨价的冲击,已把 iPhone 17 的 DRAM 与 NAND 供应链扩展到了五家供应商,意在通过更多供应来源压低 BOM(物料清单)成本,从而把价格上涨的伤害降到最低。📉

五家是谁?份额怎么玩的 🎯

报告里列出的分配大致如下(记得这是花旗的整理):

  • DRAM:三星占 37%,SK 海力士占 33%,美光占 30%。
  • NAND(闪存):Kioxia 拿到最大单份额 35%,SK 海力士约 30%,另外入围的还有 SanDisk(东芝系)等。

也就是说,三星与 SK 海力士在两大内存类别里都吃得很多,美光则在 DRAM 中保有实质份额;NAND 方面苹果选择了多个供货方分散风险。⚖️

为什么要这样做?零部件涨价 = 苹果也头疼 💸

大家都在谈 iPhone 17 会涨价——有预测说相较 iPhone 16 可能要贵 50 到 200 美元不等(具体数值依赖不同机构的估算)。导致价格压力的主要推手就是内存与闪存等关键零件价格上行,这部分是制造成本中很大的变量。

苹果这次的做法其实是老派买家策略:多家采购+分散产能,以争取议价空间和供货弹性。换句话说,当一家公司涨价或者产能受限,苹果还有后备供货,不至于被单一厂商绑架。🤝

供应链也不是只有“价格”问题——还有技术和议价筹码 🛠️

别忘了,三星不仅供给内存,还给 iPhone 17 Pro / Pro Max 提供了大量 LTPO OLED 面板(花旗报告也提到了这一点)。这让三星在苹果供应链里处于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既是显示面板大户,也是内存/闪存大户。换句话说,苹果在谈判桌上要平衡技术依赖与成本优化。📺🔋

你觉得苹果多家分散采购能多大程度上抑制最终售价?是“真能降价”还是“只是缓冲风险”?欢迎评论区辩论。💬

苹果在降成本,用户会感到多大实惠?🤔

把 DRAM 和 NAND 分给五家公司,短期看是缓解“涨价冲击”的一招强心针;长期看,这也可能是苹果面对不确定全球贸易环境的一种必然调整。可问题来了:这些供应策略能否真正把涨价幅度控制住,最终反映到消费者钱包上?那就得看下周苹果宣布的定价和后续市场反应了。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