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彭博社记者 Mark Gurman 报道,苹果计划在 2026 年秋季推出的 iPhone 18 Pro / Pro Max 中,采用自家研发的 Apple C2 蜂窝调制解调器,取代长期合作伙伴高通(Qualcomm)提供的调制解调器方案。此前,苹果已在较为亲民的 iPhone 16e 上部署过首代 Apple C1 基带,C2 被视为在功能与性能上更适合旗舰级机型的进化版。
从 C1 到 C2:苹果基带的进化与现实差距
Apple C1 是苹果首次大规模商用自研基带的尝试,已能支持基本蜂窝通信功能,但在 毫米波(mmWave)5G 支持、极端网络场景下吞吐与稳定性 等方面仍落后于高通的顶级产品。C2 的目标显然是缩小甚至弥补这些差距,让自研基带能承担旗舰机型对网络性能和兼容性的更高要求。苹果选择在 Pro 机型先行落地,体现出“先在高利润机型验证,再逐步推广”的策略。
评论引子:你觉得先在 Pro 机型验证再推广,这个节奏合适吗?
为何要自研基带:苹果的动因与预期收益
苹果推进自研基带并非偶然,背后有多重驱动因素:
- 掌握供应链与成本控制:减少对单一供应商的依赖,有助于议价与时间表把控。
 - 深度软硬件协同:基带与 SoC、iOS、射频、天线等紧密整合,可在功耗、连接稳定性和平台功能上实现优化。
 - 长期战略布局:面向更复杂的联网场景(Edge AI、低延迟应用、多天线智能调度等),自研基带利于形成端到端能力。
 
短期内,苹果可借助自研能力在特定场景(例如设备端网络智能、Siri 与 Apple Intelligence 的联网交互)做更紧密的优化,从而提升体验差异化。
分阶段推进:风险、认证与生态适配的现实难题
即便战略上合理,技术与商业落地仍面临挑战:
- 性能风险:高通在基带技术、频段覆盖和极端场景稳定性方面经验深厚;C2 要与之比肩需时间与大量网络适配测试。
 - 全球频段与运营商认证:不同国家/地区频段、认证与合规要求复杂,自研基带需与全球运营商反复验证,时间与成本不可小觑。
 - 生态与回退机制:若早期版本在部分网络下表现不佳,苹果需要做好回退与并行支持高通方案的安排,避免影响用户体验与品牌声誉。
 
因此报道指出,这一替换并非“一夜之间完成”。苹果很可能先在 iPhone 18 Pro / Pro Max 首批机型中部署 C2,而非一次性替换全系基带,其他型号仍会保留高通方案直到验证成熟。
对产业与市场的潜在影响
若 C2 最终成功并逐步扩展,影响面将很广:
- 供应链重组:高通在 iPhone 阵营的重要性会下降,半导体与射频产业链可能重新洗牌。
 - 运营商合作模式:运营商将与苹果就频段支持、网络认证、优化策略展开更深入合作。
 - 竞争对手反应:Android 阵营的芯片、基带厂商会密切关注苹果在基带端的进展;部分厂商或被迫加速自研或寻求供应链多元化。
 
同时,如果苹果能借此在能耗或低延迟联网体验上获得显著优势,将对生态内的多项服务(如 Apple Intelligence、AR/VR、车载互联等)产生实质性推动。
一场长期的博弈刚刚进入关键时刻
苹果在基带上的自研尝试从 C1 到 C2,代表的是公司在「软硬件一体化」路径上的延续。短期内,这一策略将面临验证期与风控挑战;长期看,若能在性能与稳定性上实现突破,苹果将在连接层面获得更大的设计与商业自由度。最终成败,不仅取决于芯片本身的技术水平,也取决于运营商合作、全球认证和苹果对用户体验风险管理的能力。我们会持续关注 iPhone 18 系列发布与运营商反馈,以检验 C2 的实际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