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用 iPhone 的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即使你在苹果手机上安装了 Chrome、Firefox 等浏览器,其实“引擎”也还是苹果自家的 Safari 内核!换句话说,这么多年你用的所谓第三方浏览器,无非是穿了件马甲的 Safari 而已😅。苹果长期以来筑起了一道“浏览器围墙”,独家强制 WebKit 内核一家独大。但现在,这道围墙似乎出现了裂缝,而且第一个撬动它的人,竟然是日本监管部门。🤯
日本法案开出最后通牒,Safari 垄断遇挑战
苹果靠强制所有 iOS 浏览器使用 WebKit 引擎来把控一切的日子可能要结束了。日本新出台的《智能手机法案》配套指南明确要求:苹果最迟必须在 2025 年 12 月前取消对第三方浏览器引擎的限制!🗓️这可是官方下达的最后通牒,苹果再想拖延恐怕都不行了。
要知道,在现行规则下,iPhone 上的 Chrome、Firefox 等浏览器都被苹果禁止使用自己的高速引擎,而被迫乖乖用苹果的 WebKit 内核。结果就是,不管你打开哪个浏览器 App,背后跑的都是 Safari 的“灵魂”🧿。这种做法早已引起全球范围的不满和抨击🔥。而这次日本出台的新规(由开放网络倡导组织 OWA 翻译)直接点名道姓禁止苹果这么干:
- 不得施加“不合理的技术限制”:不能用技术手段刁难第三方浏览器引擎。
- 不得造成“过重的财务负担”:不能让第三方厂商因为采用自家引擎而在经济上吃大亏。
- 不得引导用户远离其他浏览器引擎:不能明里暗里诱导用户放弃非 WebKit 引擎的浏览器。
这些指导方针是怕苹果玩花招钻空子,搞所谓的“恶意遵守”。什么叫恶意遵守呢?就是表面上遵守法律,实际用各种骚操作来拖后腿😈。批评者早就说苹果在欧盟的 DMA《数字市场法案》出台后就是这么干的——给你一个名义上的开放,其实用细节把你卡死。
欧盟磨刀霍霍,苹果“拖字诀”行不通了
不仅日本行动迅速,欧盟那边也在紧盯苹果。根据路透社的报道,欧盟正准备因苹果涉嫌违反 DMA 规定而对其开罚单✍️,目标直指苹果在浏览器引擎访问和应用内支付上的“小动作”。虽然苹果嘴上声称“我都有照办哦”,但包括 Spotify、Mozilla 在内的不少公司直接拆穿:苹果的系统故意增加各种负担,旨在阻碍竞争对手,让他们知难而退。
举个例子,苹果在 iOS 17.4 中表面允许了第三方浏览器引擎,但仅限欧盟地区,而且要求浏览器厂商为欧洲用户另行发布一个新 App,不能直接在原有应用中切换引擎。Firefox 开发团队对此大为光火,表示对苹果这种做法“极其失望”,批评苹果的提议根本没给消费者提供“可行的选择”,而是尽可能制造麻烦🥴。
Mozilla 浏览器团队此前就公开痛批苹果这些做法是“负担”,根本“未能为消费者提供可行的选择”。简单直白地说,苹果嘴上喊着欢迎竞争,实际把其他浏览器厂商虐得体无完肤😂。与此同时,OWA 的报告指出,苹果的限制迫使谷歌、Mozilla 等开发商如果想在 iOS 上推出真正的第三方浏览器,就必须重新发布一个全新的应用,相当于从零开始重建用户群📉,并且还要双倍投入维护两套代码。这谁顶得住啊?
结果就是,DMA 生效都快 16 个月了,整个欧盟市场竟然还没有一家主流浏览器敢发布不含 WebKit 内核的 iOS 版本。大家不是不想干,而是被苹果层层设卡:技术上不给力(长期缺乏测试第三方引擎的开发工具),法律上挖坑(苛刻又偏向苹果的合同条款),市场上设障(现有用户无法直接升级新版应用,只能另装新 App)……可谓套路满满,让人打退堂鼓。🍵正如英国监管机构调查指出的那样,苹果和谷歌通过限制渲染引擎的使用,严重“阻碍”了移动浏览器的创新。
年入200亿美元的秘密:苹果死守 Safari 为哪般?💰
苹果为何对 Safari 的 WebKit 内核恋恋不放?真像它宣称的那样只是出于安全和用户体验考虑吗?🤨 恐怕还有巨大的商业利益在作祟。根据 OWA 提供的数据,苹果每年从与谷歌的默认搜索协议中坐收约 200 亿美元 的收入,其中绝大部分靠 Safari 导流!这笔天文数字相当于苹果年度运营利润的 14%~16%,也就是说 Safari 每丢掉 1% 的用户份额,苹果可能每年就要少赚 2 亿美元。更夸张的是,Safari 浏览器本身的开发投入远不到谷歌这笔“搜索分成”的零头,可谓利润率爆表的“印钞机”💵。
有这么大一块蛋糕在,苹果怎会轻易让别人分食?🍰苹果当然巴不得 Safari 一家独大,用户哪儿也别去。哪怕走钢丝蹭红线触及了反垄断禁区,苹果也要死死守住自家浏览器的地盘。这样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苹果宁可顶着骂名、游走在违规边缘,也要想方设法拖延开放其他浏览器引擎。正如有网友调侃的:苹果这是“挡人财路,如同杀人父母”啊😂——动了 Safari 的奶酪,就是在动苹果每年数百亿美金的腰包。
iPhone 用户能得到什么?真正的浏览器大战要来了!🚀
如果苹果这次乖乖就范,日本乃至更多地区的用户将迎来哪些改变呢?🤔 首先,用户的选择权将大大增加。对于日本的 iPhone 用户来说,不久后或许真能在手机上跑起原生的 Chrome、Firefox、Brave、Opera 等浏览器了——它们将基于 Blink、Gecko 等各自的引擎,而不再是披着 Safari 外衣的马甲版。想象一下,在 iOS 上体验真正的 Chrome 的极速浏览、丰富扩展,以及 Firefox 的高度定制,这对很多果粉而言绝对新鲜又刺激😏。更重要的是,不同引擎百花齐放,将带来更好的性能优化、更广泛的网页兼容性;Safari 也将不再躺赢,必须卷起袖子直面竞争。这一切最终受益的,当然还是我们普通用户啦🎉。
不仅日本如此,欧盟用户也在翘首以待浏览器大战在 iPhone 上演。而在日本和欧盟之外,英国监管机构同样在加大施压——最近一项调查结论称,苹果和谷歌通过限制浏览器引擎访问**“阻碍”了移动浏览器的创新**。可以预见,英国很可能很快跟进要求苹果开放 iOS 平台的更多竞争。
反观尚未推出类似规定的市场(例如美国、中国等),Safari 的“一家独大”局面恐怕短时间内仍将维持。苹果会主动牺牲利润去开放 iOS 限制吗?可能性微乎其微🙃。因此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不同国家/地区的 iPhone 用户很可能会走上截然不同的浏览器体验之路:有人尽享百花齐放的选择,有人仍被圈在 WebKit 的栅栏内。
到目前为止,苹果尚未就日本的新规公开发表评论——但最后期限已经迫在眉睫📆。接下来摆在苹果面前无非两条路:要么在全球范围彻底开放 iOS 浏览器引擎权限,让所有用户都能用上非 WebKit 内核的浏览器;要么继续奉行分区策略,哪个市场监管紧就开放哪里,其他地区继续关紧大门。无论苹果最终选择哪种策略,可以肯定的是 WebKit 的壁垒正在一点点瓦解🏰,iPhone 上真正的浏览器竞争时代终将到来!
各位小伙伴怎么看?苹果多年来坚持 WebKit 独家的理由到底是保护用户安全,还是保护自家收益?🤔 当 iPhone 真正迎来 “Chrome 完全体”“Firefox 完全体” 时,你会第一时间抛弃 Safari 投奔新欢吗?还是觉得 Safari 用着挺顺手,无所谓换不换?欢迎在评论区畅所欲言,留下你的高见,参与这场浏览器版图巨变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