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承认,苹果确实做出了一项行业性调整:到 2025 年,即便是入门级的 iPhone 17 也标配 256GB 存储,这一出乎意料的改变使苹果在基础容量上短暂领先于三星与谷歌——后者的旗舰入门容量仍多维持在 128GB。不过,在肯定这一进步的同时,观察者也指出:当用户需要更多空间时,苹果在“升级定价”上的老套路仍旧没有退出历史舞台。
iPhone 17 Pro 从 256GB 提升到 512GB 需要额外支付约 ¥2000。按 NAND 闪存的批量市场成本估算,这类容量溢价的实际物料成本通常只有约 ¥144–¥216。对比之下,三星和谷歌对同类容量跃升的标价大约在 ¥1200 附近;一加将 512GB 定价仅需约 ¥700,且通常伴随运行内存的提升;小米 15 Ultra 则直接把 512GB 作为起步配置,不提供单独付费升级选项。明显可见,苹果在升级定价上仍保留着远高于竞争对手的溢价策略。
商业策略
多年实践表明,苹果已经把存储升级商业化为一项长期利润来源:基础款配置往往“刚好够用”,但不会让你长期满足——当用户开始拍摄 4K 视频、保存 4800 万像素照片或下载大型游戏时,256GB 很快会从“绰绰有余”变成“勉强够用”。在这种情形下,苹果提供的约 ¥2000 升级成为一种方便且利润丰厚的“解决方案”。厂商通过制造“紧缺感”与差异化配置,引导用户为单一硬件项付出高额溢价,这既是商业选择,也引发了关于定价合理性的道德质疑。
产品竞争
我们之前已经提到过其他品牌,但让我们回顾一下:
三星 Galaxy S25 Ultra:512GB 版本加价约 ¥1200
Google Pixel 9 Pro:从 256GB 升级到 512GB 需加价约 ¥864
一加 15 Pro:价格增加约 ¥700,并额外增加运行内存
小米 15 Ultra:512GB 起步
到 2025 年,512GB 不再是稀有的存储容量,但苹果仍然将其视为奢侈品,而不是一个合乎逻辑的升级选项。
这样一来,苹果通过抬高价格,抑制用户购买高容量机型的意愿,间接促使用户在存储空间不足时尽早升级。这与苹果“你拥有的 iPhone 就是最环保的 iPhone”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相悖。更经济实惠的存储方案可以大幅延长手机的使用寿命,从而减少电子垃圾。
iCloud 的双重打击
如果你订阅了 iCloud+,那可就雪上加霜了,而且这笔开销可能更大。iCloud 的免费存储空间只有 5GB,简直是犯罪。没错,就是 5GB。苹果显然是故意把 iCloud 的免费空间设得这么低,逼用户做出选择:要么预先付费购买更多本地存储空间,要么就得订阅 iCloud 的月度套餐。
谷歌也好不到哪里去,但至少它的云服务提供 15GB 的免费空间。
订阅模式对两家公司来说最糟糕的地方在于,一旦订阅就很难取消。很少有人愿意下载所有照片并备份到物理硬盘上,而且对于不擅长技术的人来说,这本身就是个挑战。苹果卖的不仅仅是存储空间,更是你的依赖。
忠诚与专业精神的意义
苹果之所以能把这种高利润定价模式持续下去,核心在于其极高的生态黏性:一旦用户深度进入 iMessage、AirDrop、Apple Watch 等服务链,切换平台的成本显著上升。苹果深谙这种用户忠诚度的商业价值,并合理利用之为高额配件或升级定价背书。利润策略之所以有效,是因为“换生态”的社会与时间成本往往被用户低估。
当一次存储升级的价格可以与一部中端安卓手机相当时,存储不再只是产品规格中的一项,而成为衡量厂商对用户“忠诚度溢价”能力的标尺。对于真正的专业用户——例如电影制作人、摄影师与记者——稳定且足够的本地存储确实是工作必需;这些用户应该不必为容量焦虑或为高额升级而承担过高成本。降低存储升级的价格,或在高端机型上提供更合理的默认容量,会更符合专业用户与长期用户的利益,也能为品牌形象带来积极影响。笔者并不主张厂商必须免费提供所有容量选择,但更合理的定价会让这家公司在用户眼中减少“掠夺式定价”的印象。
综上所述,苹果仍然是全球智能手机领域的领导者:iPhone 17 在性能与设计上依然表现出色,基础存储容量的提升也是值得肯定的一步。但在存储升级定价策略上,苹果继续沿用一套极具利润性的定价体系,这被批评者称为“消费科技领域最直观的盈利手段之一”。苹果强大的工程能力与对用户支付意愿的精准把握,共同铸就了一种既令人惊叹又令人沮丧的商业模式:卓越的产品一面,盈利性极强的增值服务与硬件选项又是另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