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也开始“挤牙膏”了?可折叠Mac竟靠芯片缩小“续命”!

当你还沉浸在三星和国产品牌纷纷“卷”折叠屏手机时,苹果突然表示:“我们不一样。”
没错,苹果准备推出一款18.8英寸的大型可折叠设备,不是iPad,也不是iPhone Fold,而是一台跑着macOS的——折叠Mac

苹果的产品线一直都走“精致高效”的路线,这次居然做起了大屏幕的折叠Mac,让人不禁怀疑库克是不是也开始想通了:
“既然卖手机、平板、电脑这么赚钱,那干嘛不把它们合体呢?”

18.8英寸巨屏,竟然要靠“芯片缩水”续航?

根据最新爆料,这款折叠Mac将在2026年下半年进入量产,意味着2027年我们就能看到它的庐山真面目。但最吸引人的并不是它的尺寸,而是苹果为了延长电池续航,居然在显示屏驱动芯片上动了大刀:

从传统的28nm制程,一步到位缩小到超高效的16nm!

你可能会想:“16nm不是好几年前的技术吗?”
没错,16nm在芯片行业并不算先进,但对显示驱动芯片来说,这可是大跨步的进步——毕竟显示驱动芯片常年用着相对老旧的制程,而苹果此次大手笔推进到16nm,就是为了降低功耗、提升续航。

用一句话总结:
苹果不在乎技术多新,只要能省电、够用,就算成功!

为什么苹果对能效如此痴迷?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难理解。
苹果的新设备,一向以轻薄著称,比如即将推出的iPhone 17 Air,就走的是超薄路线,而可折叠设备必然面临电池空间受限的问题。

尤其是像这种18.8英寸的超大屏幕设备,光显示屏就已经是个“耗电大户”,如果芯片再不努力省电,续航真的就成了笑话。

所以苹果此次才狠下心来,将显示驱动芯片的制程直接砍掉一半,从28nm直接跳到16nm,以保证在同样的性能下,大幅降低功耗,延长续航。

不过说实话,这种“芯片缩水换续航”的操作,在安卓手机市场已经被无数厂商玩烂了,没想到一贯“高傲”的苹果,也开始学起了这招。

折叠Mac到底长啥样?真的有市场吗?

根据Jeff Pu的最新分析,这款苹果的可折叠设备定位将是“MacBook与iPad的融合体”,运行的是macOS而非iPadOS,这就意味着它实际上更接近于MacBook而非iPad Pro。

但问题来了,谁会真的买一台18.8英寸、可折叠但没有实体键盘的MacBook?

  • 如果你是设计师或艺术家,也许喜欢这块超大的屏幕;
  • 如果你是商务人士,这么大的屏幕方便携带吗?
  • 如果你只是普通用户,买个iPad Pro或者传统MacBook不香吗?

苹果此次进军折叠设备,虽然很大胆,但明显也充满了风险。毕竟此前折叠手机市场里,除了三星和国产品牌,用户对大尺寸折叠产品的认可度并不算高。

苹果此举,无异于押上了自己的品牌号召力和用户的忠诚度来赌一把,结果如何,我们只能拭目以待。

苹果的“芯片缩水”,真能换来好口碑?

虽然苹果向来有忠实粉丝群体,但也必须承认,近年来苹果新品创新不足的问题日渐突出。如今折叠Mac的设计虽然够大胆,但在核心技术上的创新却显得有些“鸡贼”:

  • 屏幕技术并无突破,只是折叠大屏;
  • 芯片技术也并非行业领先,只是拿成熟制程换续航;
  • 用户体验能否真的做到革命性提升?尚不可知。

苹果的品牌光环自然能带动一定的销量,但如果新品无法真正满足用户痛点,靠“芯片缩水”延续的续航恐怕并不能让用户彻底买账。

最后,不禁想问:
苹果,你难道也学三星那套“挤牙膏”套路了吗?

你怎么看?

你觉得苹果这款折叠Mac能大卖吗?还是又是一款“买前心动、买后闲置”的产品?欢迎在留言区里说出你的想法!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