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laxy S26 Ultra:拿到“火力全开”的骁龙,却只给了半套散热方案?

按规格书看,Galaxy S26 Ultra 是标准的“参数党梦中情机”:全球统一上 骁龙 8 Elite Gen 5,不用再纠结地区芯片差异,想买哪个市场版本都一样。问题是——这颗新 U 的外号已经有了:Inferno(火炉)

一加 15 是第一批吃螃蟹的机型之一,搭载同款骁龙 8 Elite Gen 5。结果大家在跑 3DMark Wild Life Extreme 这类高压测试时发现:性能是很猛没错,但温度也猛得离谱,几分钟就直冲过热保护线,轻则掉帧锁频,重则直接 app 崩溃、功能暂时失效,只能等机器“冷静”下来才能继续用。

更扎心的是,这颗 SoC 满载时功耗可以冲到 22W 左右——这个数字放在轻薄本 CPU 上都不算低。换句话说,高通今年是真的把手机当“小号笔电平台”在堆性能了,但手机内部又塞不下两条风冷热管加双风扇,自然会很难受。

一加 15 先帮大家“试毒”:22W 功耗怎么个烫法?

一、CPU 架构堆到极限

从架构上看,骁龙 8 Elite Gen 5 是典型的“全是猛男,没有小兵”:

  • 6× Oryon Phoenix M 高性能核 @ 3.63GHz
  • 2× Oryon Phoenix L Prime 核 @ 4.61GHz

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这代没配能效核,所以才发热。事实上,“没有能效核”不是主因——联发科的 天玑 9500 同样是全大核思路,问题不大。真正要命的是:高频大核数量太多 + 频率拉得太高,一旦长时间全栈跑满,功耗曲线就直线往上窜。

对比一下苹果这边的数据更直观:在类似负载(如 Geekbench 6 多核)下,有分析给出,骁龙 8 Elite Gen 5 的功耗能比 A19 Pro 高出 60% 左右,跑到 19.5W~20W+ 不稀奇,而 A19 Pro 则稳在 12W 左右。同样 3nm 工艺,不同架构思路,能效差距就摆在那儿。

再对比一下 PC 端:一颗 酷睿 i9-14900HX 游戏本,待机都要十几瓦,烤机动辄上百瓦,但人家后面顶着的是双风扇+大面积散热鳍片,还有 6000rpm 级别风扇帮忙排热。手机?只有几层石墨片 + 均热板,没风扇、没厚度,硬件物理条件完全不是一个级别。

二、Galaxy S26 Ultra 的均热板,够不够用?

三星这次也不是没加料。爆料普遍指向:Galaxy S26 Ultra 的均热板面积比上代放大约 1.2 倍,本质上就是把能用的机身平面尽量铺满冷却系统。问题在于,你哪怕把均热板面积再拉大一点,本质还是被动导热——热量只是被摊开,不是被消灭

在轻中度负载下,放大均热板确实能让机身“摸起来没那么烫”,但在类似 3DMark Wild Life Extreme、长时间 3D 游戏、8K 录像这类高强度场景中,22W 级别的持续发热,很有可能仍然会把 S26 Ultra 推到温控墙前:

  • 要么锁频降性能,体验回落
  • 要么顶着高温硬抗,导致机身发烫、续航狂掉

再加上 S26 Ultra 全球全系都用骁龙 8 Elite Gen 5,不再区分地区版本,一旦散热控制出问题,影响的就是所有市场用户,而不是“部分地区首发机型”。这对三星 MX(移动部门)来说,是不折不扣的双刃剑。

Exynos 2600:背后悄悄练级的“省电战士”

一、2nm GAA + 新架构,主打一个稳字

与前排卖力刷存在的骁龙不同,三星自家的 Exynos 2600 更像在后排埋头练级的那位。它放弃传统 FinFET,改用 GAA(全环绕栅极)晶体管,用垂直堆叠的纳米片把沟道“从四面八方包住”,目的很简单:压泄露电流、提高驱动能力,在性能和能效之间找一个更好平衡。

工艺方面,Exynos 2600 基于三星 2nm GAA 制程,官方给出的对比数据是:

  • 相比 3nm Exynos 2500,性能提升最高 5%
  • 能效提升最高 8%
  • 芯片面积缩小约 5%

数字看起来并不夸张,但考虑到这是在同一功耗框架内做优化,效果其实更偏向“稳中有升”。更关键的是,最近的产业链消息提到:Exynos 2600 通过了 HPB(散热通道阻隔) 等一系列优化,整体效率和散热控制提升可达约 30%,NPU 也做了大升级,AI 性能成为主打卖点之一。

良率方面,早期流出数据只有 30% 左右,现在据说已经拉到 50%~60% 区间。对手机 SoC 来说,这已经是能考虑量产、并压货进主力产品线的水平了。

二、便宜 20–30 美元,对三星意味着什么?

性能之外,还有一个非常现实的数字:价格。业内消息指向,高通骁龙 8 Elite Gen 5 的 OEM 成本可能在 240~280 美元 区间,而同级别的 Exynos 2600,在内部结算价上可以便宜 20–30 美元

按照目前规划:

  • Galaxy S26 / S26+:主打 Exynos 2600
  • Galaxy S26 Ultra:全系骁龙 8 Elite Gen 5

这意味着什么?

  1. 三星 MX 部门可以直接在 S26 / S26+ 上省下一大笔芯片成本,对利润率是实打实的利好。
  2. 如果 Exynos 2600 在真实体验里能做到“性能够用、能效更好、发热更小”,那它就不再是过去那个“阉割版”的代名词,而是一个可以自信上台面的旗舰 SoC。
  3. 长期看,这会给“全线回归自研 SoC”提供更多筹码——只要用户口碑不崩,三星就有理由逐步减少对高通的依赖。

站在这个视角再看:骁龙 8 Elite Gen 5 的过热,反而可能给 Exynos 2600 送了一次“翻身助攻”。如果明年大家发现“Ultra 拿着烫手,S26 / S26+ 反而更耐久”,那三星内部关于未来芯片路线的争论,可能会变得很有意思。

Galaxy S26 Ultra 能不能把火炉驯成暖手宝?

总结一下现在的局面:

  • Galaxy S26 Ultra:性能拉满、全球统一 骁龙 8 Elite Gen 5,但要把一颗 20W+ 级别的 SoC 压在手机这点体积里,哪怕有 1.2 倍大均热板,也是一场硬仗。
  • Exynos 2600:2nm GAA、能效优化、良率爬升、NPU 增强,再加上便宜 20–30 美元 的单价,正在中高端的 S26 / S26+ 上试水。

对用户来说,明年的 Galaxy S26 家族很可能会出现一种微妙的分化:最贵的那台性能最猛,也可能最烫;中杯/大杯反而在舒适度、续航和温控上更“耐看”。到底谁才是更“值”的那台,不一定只看跑分榜第一名。

接下来就看三星这块放大的液冷系统,能不能把高通这颗“Inferno 核”驯服成一块稳定的“暖手宝”,而不是动不动就把整机推向过热保护。等真机到手,压力测试、长时间游戏和 4K/8K 录像一跑,就知道答案了。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