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主义,说起来人人会;把开关、按钮、旋钮一个不留地删掉,还能让唱机优雅运转——这事儿就需要点“玄学”了。来自 Luphonic 的 H2 唱机正面交作业:你在机身上找不到任何可见控件,它的开关、转速切换,全都由一枚可拆卸的“小圆片(puck)”完成。对,你没看错,是“把冰球放上去”的那种操作方式。🧊🎶
放法也很讲究:把小圆片对准转盘上的隐蔽标记——
- 深色面朝上:直接进入 33⅓ RPM(LP 标准速度);
- 深色面朝下:切到 45 RPM(EP / 12寸单曲的快乐);
- 拿走小圆片:电机停转。
没按钮、没拨杆、没屏幕,只有“圆片朝上/朝下”的无感交互。第一眼看上去像魔术,但它不是魔术;第二眼再看,倒真有点“极简主义的终极形态”。
把“台面材料”搬进音响:可丽耐 + 减震“夹心” 🧱
H2 的底盘是一块“H”字样的三层夹心结构:
- 上下两层是常见于高级厨装的 可丽耐 Corian(天然矿物 + 丙烯酸树脂),
- 中间夹一层 减震橡胶,
- 上面是同样以可丽耐打造的实心转盘。
品牌创始人 Thomas Luh 在接受 HiFi Plus 采访时解释,选择 Corian 是因为它密度高、共振低、表面易抛光,做唱盘和底盘都能获得出色的机械稳定性与表面精度。材料从厨房台面跨界到发烧音响,听上去很“异类”,但在控制谐振这件事上,它的物理属性确实说得过去。🧪
传动与机芯:微处理器控速 + 皮带驱动 ⚙️
外观“看不见”的控制背后,H2 的运动系统并不含糊:
- 微处理器控制的同步电机:精准稳速;
- 皮带驱动到 铝制副盘(sub-platter),再带动可丽耐主盘;
- 钢制主轴坐在陶瓷滚珠轴承上,降低摩擦、抑制噪声;
- 整机靠 四个热塑性支脚落地,进一步隔离外界振动。
这套“看似传统、实则精修”的结构,是黑胶圈子里公认的稳妥解。区别在于:Luphonic 把交互做到了零干扰——没有按键,没有突兀的界面,仅一枚小圆片就把“开始/停止/转速”全包了。对强迫症用户极度友好。😌

自家唱臂 K2:可调“姿态”,细节到位 🎯
标配 Luphonic K2 唱臂:
- 碳纤复合臂管,兼顾刚性与轻量;
- 数码印刷唱头壳(Headshell),配色与工艺一体化;
- 三向可调:臂高(VTA)、方位角(Azimuth)、防滑力(Anti-Skate)都能精准调校。
这意味着不论你装 MM 还是 MC 唱头,都能把几何角度与下压力调到“舒适区”。交互极简,但几何学不妥协——这是对发烧友最基本的尊重。🛠️
多少钱能买到“极简的冷静” 🧾
Luphonic H2 的建议零售价为 £3,950 / $4,995(约 AU$8,205),更多信息在 Luphonic.de。它不是入门价位,更像是“设计与工程美学”的集合体:
- 看重视觉秩序与无干扰操作;
- 在材料与结构上追求低共振、高稳定;
- 又不牺牲唱臂的专业可调性。
换句话说,这是一台把“极简”做得有技术含量的唱机。📐

用后脑勺想的“用户体验” 🧠
把“开/关/转速”变成一枚可拆卸的物件,体验很 Zen:
- 视觉零干扰:不破坏转盘的完整几何。
- 肌肉记忆直达:拿起/放下即操作,不用寻找按钮。
- 学习成本低:黑面朝上 33,黑面朝下 45,顺口溜记住就行。
当然,它也让细节控忍不住加戏:
- 圆片要是丢了怎么办?(官方必然会配件补给,但心理焦虑是实实在在的)
- 圆片表面质感与耐磨如何?(毕竟每日交互)
- 隐蔽标记的识别体验在昏暗环境里是否顺手?
这些问题并非针对 H2,而是对“极简交互哲学”的一次 stress test。H2 的答案是:把所有电子化的可变因素都藏到里面,把用户的触发动作限定为一件可靠、易懂而“有仪式感”的小物。🔁
极简不是少东西,而是把不必要的东西删掉 ✂️
Luphonic H2 并没有在声学工程上“走偏门”——皮带 + 副盘 + 陶瓷轴承 + 低共振底盘,都是稳扎稳打;它的“异数”,是把交互做到不打扰音乐。你把圆片轻轻放下,唱针落下,音乐就来了。那一刻,桌面干净得像一幅画。🖼️
是否值这个价?见仁见智。喜欢它的人,会为“无按钮的美学”与“材料哲学”买单;不喜欢的人,会说“一枚小圆片,凭什么 5000 美元”。这就是好设计的魅力:它不求所有人都懂,但足以让懂的人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