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关于手机平台内置垃圾信息与诈骗防护能力的最新研究显示,Android 系统在阻挡垃圾短信和拦截诈骗方面明显优于 iOS,而谷歌自家 Pixel 设备的防护表现尤其突出。该研究由谷歌委托,并与市场调研机构 YouGov 合作,对来自美国、印度和巴西的 5,000 多名智能手机用户展开问卷与技术评估,同时还邀请了安全研究机构 Counterpoint Research 与 Leviathan Security Group 对平台功能进行检测与评分。
调查与测试结果显示的关键差异包括:在调查所指的“前一周”时间窗口内,Android 用户“不收到任何垃圾短信”的可能性比 iPhone 用户高出约 58%;而以 Pixel 为代表的设备优势更大——相关指标比苹果设备高出约 96%。另一方面,iPhone 用户每周接收三条或更多“钓鱼短信”的比例,比 Android 用户高出约 65%。
研究同时指出,移动诈骗的现实危害不容小觑:今年全球因诈骗被窃取的金额已超过 4,000 亿美元,而仅约 4% 的受害者能够追回部分损失——这使得手机平台的防护能力尤为重要。
技术实现差异:AI 预判与网络层级拦截是 Android 的核心利器
研究将两大生态系统的差异归因于技术实现路径的不同。多年来,Android 平台率先将人工智能与大规模信号分析应用到来电与短信筛选中,形成了对可疑信息的“预测式拦截”体系。谷歌方面在其安全博客中曾提到,相关系统每月可拦截超过 100 亿条可疑来电与短信——包括基于发送者语音与文本的内容分析,并把可疑信息自动归入垃圾邮件文件夹或提示用户风险。
在来电方面,Android 的来电筛选(call screening)功能会在未知来电接入时自动尝试识别并拦截诈骗呼叫;Gmail 的垃圾邮件拦截率被描述为可达到 99.9%;而 Play Protect 每日对数十亿应用进行扫描,以监测恶意软件与可疑行为。
相比之下,iOS 的做法更多依赖系统层面的过滤与运营商合作:苹果会将疑似垃圾消息移动到独立的“垃圾”文件夹,并在这些邮件/短信中禁用可疑链接;系统通过机器学习识别垃圾信息模式,并为用户提供屏蔽未知发件人等选项。苹果也与移动运营商协作以加强网络层面的拦截能力。
第三方安全评估:功能覆盖与实际检测结果差距明显
在对比功能集合与实际检测结果方面,Counterpoint Research 的分析认为,Android 在“九个关键保护领域”中提供了覆盖,而 iPhone 仅在“信息处理”和“应用恶意软件”两类中具备相应功能。Leviathan Security Group 则对 32 项安全功能逐一测试,结果显示 Pixel 10 Pro 满足了约 30 项功能指标,而 iPhone 17 Pro 仅满足约 21.5 项(报告以“项数”形式呈现,可能包含部分半项评分以反映兼容性或实现深度差异)。
此外,调查显示 Android 用户将系统的安全措施评价为“非常有效”或“极其有效”的比例,要比 iOS 用户高出约 20%。但报告也指出,此类主观满意度数据可能受到用户期待值、平台熟悉度与样本结构差异的影响。
威胁形态正在演进:AI 助攻的长期骗局更难防范
研究提醒,移动诈骗的手法正在发生质的变化——诈骗集团日益利用人工智能与精细化运行手法,开展诸如“宰猪(pig butchering)”式的长期骗局:施骗者通过数周甚至数月建立信任,再诱导受害者投资虚假加密货币或假冒交易平台。面对这类高互动、长期铺垫的策略,平台侧不仅需拦截一次性短信或来电,更要能识别跨会话、跨通道的欺诈模式。
研究结论认为,Android 与 iOS 都在不断迭代防护能力以应对新型威胁,但当前数据显示,在可见的垃圾信息与来电拦截能力上,Android 对诈骗者的阻碍更大。
研究资助方与方法论的限制需谨慎解读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研究由谷歌委托并出资完成,这一点对于解读结论时至关重要。研究的设计、样本选择、评估指标与解释都可能受到委托方利益的潜在影响——尤其在对自家平台与竞争者比较时。因此,尽管技术检测机构给出了量化评分,外界仍应结合第三方独立研究、长期观测数据与多样化样本来全面评估两大生态系统的安全差异。
总之,在当前诈骗手法不断升级的背景下,操作系统对于短信、来电与应用的安全防护功能确实会直接影响用户遭遇诈骗的风险。无论是 Android 还是 iOS,用户都应保持警惕、及时更新系统并启用可用的防护设置;而平台厂商则需在检测、拦截与用户体验之间找到更平衡且透明的方案——消费者与研究机构也应推动更多独立、公正的对比测试,以便为公众提供更可靠的安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