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被抢,本就是一件令人心慌的事。但最近伦敦的一批案件又给这事套上了一层离谱的喜剧效果:窃贼在实施抢夺时,会用三秒钟判断目标手机是不是 iPhone——是就抢,不是就放。别以为这是少数个案,社交媒体和本地报导里充斥着类似情节,从滑稽到残酷,连旁观者都觉得好笑又寒心。
举例现场:几宗让人瞠目的“挑机”实录
先说马克的故事:他在工作地点外被一名骑电单车的小偷盯上,窃贼闯上前拽走手机。几秒钟后,窃贼竟将手机丢回路边,骑车逃跑。马克捡起手机一看,竟然没有损坏——而且对方口中还留下一句冷冰冰的话:“我不要三星。”这句话像台词一样荒诞,听者哭笑不得。
再看萨姆的遭遇:一伙人将他围殴抢劫,搜刮完钱包后突然有个小动作——其中一人把手机递回给他,并说“我不要三星”。暴力画面里掺杂的这种“职业挑剔”,令人反胃却无法忽视其效率。
还有西蒙的“反向骗局”:一个看似友善的男人走近他,问有没有 Spotify 账号。西蒙以为是本地音乐人,掏出手机。看到是三星后,那人立马失去兴趣、转身离开。西蒙这才恍然:自己差点成了目标。
类似情形并非孤例:地铁站口、咖啡馆门口、夜间小巷,目击者不断补充——窃贼在抢劫前会扫一眼品牌,快速决定是否值得下手。一位在现场拍到视频的路人将这一幕上传后,评论区炸开锅:有人愤怒,有人无奈,更有人直呼这片区“专门喂iPhone的”。
背后的逻辑:为什么“苹果”被优先选中?
把这些案例拼起来,就能看到一条冰冷的经济线索:二手价值、易变现性和辨识度。iPhone 在二手市场上更好卖、出手更快、溢价更明显;而某些安卓机型(尤其是非主流型号)转手难、回款慢、风险高。对窃贼而言,时间=收益,抢得快、卖得快、拿钱快,就是最优解。于是,抢劫变成了一种高效率的“生意”决策,而非单纯的随机暴力。
此外,视觉识别也在起作用:iPhone 的外观更统一、更易被外行在瞬间辨别,能让窃贼在拥挤场景中迅速判断目标价值;而安卓阵营繁多、外形差异大,识别成本提高,犯罪时机就被压缩。
- 这不是科技偏见,而是市场现实
把这一切当作小道新闻可能很轻松,但当你把被抢者的尴尬、街头的暴力与黑市的运作连线看清,这个笑话就不再好笑了。伦敦的这些实录告诉我们:在经济利益面前,连犯罪也会计算“成本与收益”。受害者的无奈、见证者的错愕,最终汇成一条现实:品牌溢价不仅在商店存在,也在街头的刀尖上体现。如果这现象持续被放大,或许更值得讨论的不是“谁被抢”,而是我们如何让社会的“价值链”不再把人性和安全当作可牺牲的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