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近期围绕 Galaxy S26 Edge 的传闻再度升温:外界此前有报道称三星因销量与策略调整可能放弃 Edge 系列,但最新消息披露的内部代号 “More Slim(更纤薄)” 项目显示,三星并未完全放弃超薄路线。换句话说,Edge 并未死,只是在策略与命名上做了隐蔽调整。📡
“More Slim” 项目与 Edge 的关系
据多方线索,三星内部将“Slim”作为其超薄机型的代号已有先例——S25 Edge 曾沿用该概念。“More Slim”被视为该路线的延续或升级版,其设计目标聚焦机身更薄、手感更轻以及在维持性能的同时优化外观曲线。项目名称与此前的 Edge 代号高度契合,因此业内普遍猜测,Galaxy S26 Edge 的技术骨架与“More Slim”存在高度重合,可能只是以不同的发布策略或命名回归市场。
发布节奏与产品线策略
目前三星在近期一次 Unpacked 活动中可能仍会推出 Galaxy S26、S26 Plus 与 S26 Ultra。而关于 Edge 的推出方式,市场上流传两种可能:一是随主系列同步发布但作为独立型号;二是拆分为单独发布,类似今年 S25 系列的分步策略。“More Slim” 项目启动时间比此前关于 S26 Edge 的传闻晚得多,三星有可能刻意延后或改变对外曝光,以避免过早泄露设计细节与竞争对手的反制。总体来看,2026 年出现超薄新机的概率仍然较高。📅
为什么要保留超薄项目?技术与市场驱动
几个现实因素促使三星保留这一选项:其一,iPhone Air 与其他厂商(如华为、摩托罗拉)在极薄机型上持续发力,三星若缺席将失去重要市场差异化;其二,超薄机型在都市白领与轻度商务用户中仍有稳定需求;其三,工程上通过材料、散热与封装优化,厂商可以在不大幅牺牲性能下实现更薄机身。因此,继续研发“更纤薄”的机型既是市场竞争的需要,也是产品组合管理的必然选择。🔧
不过,追求更薄也存在权衡:薄机身意味着电池容量受限、散热压力增大以及天线与摄像头布局复杂化。三星若要把“薄”与“强”同时做到位,必须在材料(例如更高等级的铝合金或新型复合材料)、内部结构设计以及散热方案上有突破,这也是为何超薄机型通常以小批量或限量方式试水的原因。⚖️
命名与市场定位的可能走向
关于最终是否叫 Galaxy S26 Edge,三星有可能改变命名策略:一方面,保留 “Edge” 字样便于延续品牌识别;另一方面,改用诸如 “Galaxy Slim” / “Galaxy Air” 等新名则可以重新包装为“轻薄旗舰”系列,避免与过去销量表现的直接关联。不管命名如何变化,核心是产品要在体验上与 iPhone Air 等竞品形成明确差异化定位:既要薄,也要“好用”。📣
尽管外界一度认为 Edge 系列或被三星弃用,但“More Slim”项目的存在至少说明三星仍在为超薄旗舰保留研发通道。是否最终以 Galaxy S26 Edge 的名义出现并非关键——关键是三星在 2026 年是否能把“纤薄与性能”这对矛盾恰当解决并投放到市场。我们将继续关注三星官方动向与供应链消息,并在有更多确凿细节时提供后续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