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轮电池耐久测试把几款旗舰手机摆到一起比较:小米 17 Pro Max(配备 7,500 mAh 超大电池)在跑完相同测试后 比 iPhone 17 Pro Max 多坚持 5 分钟,但代价是电池容量多出约 55%。这件事把“电池容量 ≠ 续航体验”这句老话再次摆到台面上 — 我们把数据拆开来看,并解释为什么苹果在“每瓦效率”上的优势如此显著。🔍
关键数据(测试结果)
(TechDroider 的同一套耗电测试,结果为:)
- 小米 17 Pro Max — 13 小时 36 分钟,最高温度 47.6°C,电池容量 7,500 mAh。
- iPhone 17 Pro Max — 13 小时 31 分钟,最高温度 43.1°C,本次测试机为非 eSIM 版本电池 4,823 mAh(注意:iPhone 的 eSIM 版本据称为 5,088 mAh)。
- 其他机型(同测):
- 小米 15 Pro — 12h31m,47.4°C
- OnePlus 13 — 11h56m,43.5°C
- Pixel 10 Pro XL — 11h28m,42.6°C
- Galaxy S25 Ultra — 11h20m,45.0°C


把数字算清楚(逐步算术)
先把分钟数算出来以便比较:
- 小米 17 Pro Max:13 小时 36 分 = 13×60 + 36 = 816 分钟。
- iPhone 17 Pro Max:13 小时 31 分 = 13×60 + 31 = 811 分钟。
两者时间差:816 − 811 = 5 分钟。✅
电池容量差(绝对值):7,500 − 4,823 = 2,677 mAh。
容量差占 iPhone(4,823 mAh)的百分比:2,677 ÷ 4,823 = 0.555… → ×100 = 55.5%。
所以小米的电池比测试中 iPhone 大约 55%,却只多跑 5 分钟。⚖️
换个角度看“能效”(分钟 / mAh):
- 小米:816 ÷ 7,500 = 0.1088 分/ mAh;
- iPhone:811 ÷ 4,823 = 0.1681 分/ mAh。
把这两个数比较:0.1681 ÷ 0.1088 ≈ 1.545 → iPhone 在这次测试中的“每毫安持续时间”大约 高出 54.5%。换句话说,用更少的容量,iPhone 给出了更高的续航效率。⚡
为什么会这样?几点技术原因
- 系统级能效(SoC + 软件):苹果的 SoC 与 iOS 协同优化一直被视为行业内效率标杆——功耗管理、睡眠策略、任务调度在减少能源消耗方面很有效。
- 功耗密度与热管理:测试数据同时显示小米温度峰值更高(47.6°C vs 43.1°C)。更高的热量通常意味着更积极的功率输出或更差的散热,使得系统可能进入降频或采取更高风格的功耗策略,从而影响持续续航效率。
- 散热架构差异:文中提到 iPhone 的均热板(vapor chamber / thermal spreader)帮助它管理热量,从而在长期负载下维持更稳定的性能/功耗比。
- 屏幕与刷新率、驱动效率:不同面板类型与驱动策略也会导致显著差异(高刷新、亮度策略和显示驱动都耗电)。
- 系统与第三方定制层:文章指出小米较为复杂的自定义 UI 可能在后台调度或动画/服务管理上带来额外消耗,影响续航。
如果换成更高密度电池或新电池化学会怎样?
文中提到“假设苹果改用硅碳电池”——理论上更高能量密度的电芯能在相同体积下提供更多容量或在相同容量下降低体积/重量。但实际续航提升依赖于系统是否能把这些额外容量高效转化为更长的运行时间:电池化学只是基础,关键仍是 SoC 的能效与散热、充放电策略、以及电源管理固件。简单增加电池容量并不总能线性换算为续航增长,正如小米用 55% 更大容量只多了 5 分钟所示。🔬
测试方法学提醒(为什么把这些数字当“唯一真理”要小心)
- 测试环境(温度、信号、后台任务)对结果有高敏感度;
- 不同地区的同型号设备(如 iPhone 的 eSIM/非 eSIM 版本)电池容量就可能不同;
- “烧机”型连续负载测试更偏向于衡量热控与持续功率管理,不一定反映日常轻度使用的真实续航。
所以把一套跑分或播放测试的结果直接等同于用户日常体验,有失偏颇——但它能很好地暴露出“每瓦效率”和热控能力的真实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