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用手机当耳放了:iFi 这款夹在衣兜上的袖珍 DAC 能把旧耳机救回家吗?

有人说便携等于妥协,但 iFi 似乎不这么认为。 刚刚发布的 iFi Go Blu Air 把“袖珍”玩成了技术派的秀场:机身高度仅 5 厘米、重量约 30 克,体积小到可以随身夹在夹克或背包上,但内部并没有随之缩水的野心。它定位很明确——把有线耳机瞬间升级为高分辨率无线播放终端,让你随时随地用更好的音质听歌、打电话、甚至当成便携播放器的耳放。😎

小身材,大规格:参数一览(别眨眼)📋

iFi 把这台小东西的硬件堆得很扎实:

  • 支持 LDAC、aptX Adaptive,并且有普通蓝牙;
  • 蓝牙芯片为 高通 QCC5144(Bluetooth 5.2) ——iFi 强调这颗芯片只负责蓝牙接收,真正的音频由下游处理;
  • 真正负责音频转换的是 Cirrus Logic MasterHiFi DAC,配合 双单声道放大器 提供 256mW(输出能力)驱动多种有线耳机;
  • 模拟调校有 iFi 招牌的 XBass 与 XSpace,配合硬件按键可现场调节;
  • 硬件用料包括 TDK C0G、Murata 多层电容 与定制 OV 系列运放(官方宣称失真极低至 0.0001%);
  • 自带麦克风用于通话/助理、磁性夹、音量旋钮与导航旋钮,续航约 10 小时

这些规格组合下来,说明 iFi 的思路是:用高质量 DAC + 分立放大电路“弥补”蓝牙传输的不完美,而不是把所有希望都压在单颗 SOC 上。这种“分工明确”的架构和 iFi 近年的做法一脉相承。🔧

你认为把蓝牙接收和音频处理“拆开做”比一颗芯片全包更靠谱吗?是在追求声学极致,还是只是更复杂的成本提升?欢迎评论唱反调或点赞支持👇

声音会不会“很好听”——技术翻译成体验 🔊

理论上说,Cirrus 的 MasterHiFi DAC + 双单声道放大器,再配上低失真运放和高品质元件,确实能在有线耳机端呈现相对纯净、动态更好的声音表现。iFi 的 XBass/XSpace 还能给普通手机听感快速加点舞台与低频感,这对不想折腾 EQ 的人非常友好。
但要记住两点:

  1. 蓝牙仍有带宽限制(即便是 LDAC),源设备与耳机的兼容性会影响最终效果;
  2. 256mW 的输出在便携级别已经很强,但驱动大型高阻耳机时能否发挥全部潜力,还要看具体耳机阻抗与灵敏度。

你会用它去推阻抗 300Ω 的耳机吗?还是只把它当作日常便携增强器?谁来做个实测对比?🧐

使用场景与可玩性:它适合谁?📍

这款小猪佩奇尺寸的 DAC 非常适合这样的人群:

  • 想把老派有线耳机“无线化”但又不想牺牲音质的用户;
  • 经常在外通话、需要麦克风与高保真音频的人;
  • 想要随身级别硬件控制(物理旋钮、快速切换)而不是完全靠手机 App 操作的玩家。

iFi 还为它配上了磁性夹,真·随身携带体验让人心动:夹上衣角或包带,听音乐、接电话一气呵成。只是如果你追求“全部无线+最小化”,也许不会把这类带线输出的 DAC 放在首选清单里。🤷‍♂️

便携 vs 纯无线:你更在意哪一点?如果必须二选一,你会牺牲哪项来换取另一项?来辩论一下!

价格与可购性:129 美元值不值?💸

iFi 官方定价 129 美元 / 129 英镑 / 229 澳元,现已上市。按目前便携 DAC 的市场来看,这个价位属于中端偏亲民——既不是那种旗舰级“天价”,也不是廉价塑料感产品。若你看中的是有线耳机的音质无线化 + 硬件调参体验 + 品牌调校,这个定价颇有吸引力;但如果你只是想要蓝牙接收器、或只想把普通耳塞“无线化”,也许更便宜的选择更合适。

129 美元,你愿不愿意掏?是“买了每天都想炫耀”,还是“感觉被割了一刀”?投票决定命运!🗳️

给谁买、该怎么买?🎁

iFi Go Blu Air 并不是单纯为了“更小而更可爱”而生的玩具,它把高保真音频链路压缩进袖珍机身,保留了实用的物理交互(旋钮、按键)和不错的续航,适合注重 音质+便携+可控性 的用户。它的发布再次证明一个事实:便携不等于妥协,硬核厂商依然可以在微小空间里做声音工程学。如果你手上还有一副心爱的有线耳机,想随时随地把它“解放”出来,Go Blu Air 是值得列进候选清单的那种产品。🎧🎒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