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Galaxy S25 Ultra或将不支持“电池耗尽后仍可追踪”的功能

在2024年,安卓手机的一项重大更新是“查找我的设备”系统的新功能,允许用户即使手机电量耗尽,也能够定位设备。这一便利功能类似于苹果的“查找我的”网络,利用蓝牙和附近设备的位置信息帮助用户找回丢失的手机。然而,三星的下一款旗舰手机似乎将取消这一功能,这无疑让不少用户感到失望。

新功能解析:Android“查找离线设备”

安卓系统的“查找离线设备”功能让用户可以在手机丢失时,通过蓝牙和其他安卓设备的互联网络进行定位。这个功能并不仅限于设备本身,而是依赖于周围的其他安卓设备。当你的手机处于关闭或电量耗尽状态时,若周围有其他安卓设备存在,它们会通过蓝牙与手机建立连接,将手机的位置信息转发到“查找我的设备”网络上。

这一功能的原理与苹果的“查找我的”网络非常相似。后者通过全球数百万台设备相互联通,形成一个巨大的设备追踪网,即便设备处于关机状态,也能借助周围其他苹果设备的位置数据进行追踪。

然而,三星的下一代旗舰手机似乎将不再支持这一功能。据外媒Android Authority的工作人员分析,三星的部分新手机可能会禁用蓝牙查找协议。根据相关代码分析,三星的最新设备可能在电池电量完全耗尽后,无法继续向外界发送位置信息。因此,用户将无法通过“查找我的设备”追踪到电量耗尽的手机。

蓝牙查找协议被禁用

Android Authority对安卓代码的深度分析揭示,三星新手机的“查找离线设备”功能将在电量完全耗尽时失效。具体来说,一旦手机的电池电量耗尽,设备的蓝牙功能将不再处于活动状态,因此无法通过蓝牙进行设备的追踪。这意味着,失去电量的手机将无法通过其他安卓设备的网络进行定位,从而导致用户无法在“查找我的设备”地图上看到设备的最新位置。

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可能与三星对其硬件和软件之间的集成设计做出的调整有关。尽管这些细节目前仍处于泄露阶段,尚未正式发布,但这一变化无疑会影响到用户在手机电量耗尽时的定位需求。安卓系统的“查找我的设备”功能,本意是为了让用户在手机丢失时,依靠周围其他设备的支持来找到手机。如今,三星的这一决定可能将大大降低设备的追踪可靠性,尤其是当电量耗尽时,失去追踪功能将让用户陷入困境。

目前“查找离线设备”的工作原理

“查找离线设备”功能是安卓系统中的一项重要创新,它通过蓝牙与附近的安卓设备建立连接,在设备丢失时帮助用户定位。这项功能是基于近场通讯技术和位置数据的交换,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进行工作:

设备连接:当用户的设备丢失并处于关闭状态时,任何附近的安卓设备,只要其开启了蓝牙功能并连接到互联网,都会帮助定位丢失的设备。

蓝牙通信:这些安卓设备通过蓝牙与丢失的手机建立联系,向其发送信号。设备收到信号后,会将当前位置传送到“查找我的设备”系统。

位置更新:用户通过“查找我的设备”应用或网页版查看设备位置,即使手机本身无法接入网络,也可以获取到实时的位置信息。

这一机制类似于苹果的“查找我的”网络,通过庞大的设备数量和全球联网,使得即使设备本身无法连接互联网,依然可以借助附近其他设备的信息实现精准定位。

为什么三星会做出这个决定?

三星为何要取消这一功能?目前的原因尚不明确,但可以推测,三星可能出于几个考虑做出这一决定。

电池管理问题:手机电池的电量管理始终是一个敏感话题。许多用户担心,如果设备在电量耗尽后仍持续广播信号,可能会对电池产生额外负担,特别是在长时间无法充电的情况下。尽管如此,很多安卓设备已经实现了“低电量模式”或“节能模式”,以减少这种负担。

硬件集成:不同品牌的安卓手机在硬件设计上存在差异,三星的决策可能与其特有的硬件配置和电池管理策略有关。三星或许认为,电量耗尽后,手机不再进行任何形式的通信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能耗。

隐私和安全问题:虽然“查找离线设备”功能极大地方便了用户,但它也引发了一些关于隐私和安全的讨论。设备可能被追踪的位置数据是否会被滥用?三星是否担心用户在没有知情同意的情况下,通过这种方式被追踪?

“查找我的设备”功能的前景

目前,安卓的“查找我的设备”功能仍然是许多用户的心头好,尤其是在电池耗尽的情况下,用户仍然能够利用这一功能找到丢失的设备。然而,如果三星等厂商不再支持电池耗尽后的追踪,可能会导致这项功能的实用性大大降低。

从广义上看,安卓系统的“查找离线设备”功能本身依然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尤其是在手机丢失时提供了多一层的保障。对于三星和其他手机制造商而言,这项功能的完善和提升将决定未来用户体验的竞争力。

尽管目前这一功能的细节尚未得到三星的官方确认,但如果这一变化最终成为现实,安卓用户在电池电量耗尽后的手机定位功能将遭遇一次不小的“退步”。随着手机行业对用户需求的不断关注,三星是否会在后期对此功能做出调整,仍然是值得关注的话题。而对于“查找我的设备”功能的改进,是否会成为安卓生态的重点,我们也将持续关注。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